真没想到(余佩欣图片)余佩华博士,海派玉雕大师 · 余佩松,

发布时间:2023-12-15 09:33浏览次数:times
不吝珠玉真君子,心中有德玉自成—记海派玉雕大师余佩松玉雕是中国最古老的雕刻技艺中的一种,“古人云:玉不琢不成器。”一块玉石只有经过雕刻家精细的雕琢才能赋予其全新的朝气和价值。当一件件匠心独具、惟妙惟肖的作品呈现在人们的眼前时,大家都被这些独具一格,工艺细腻精致的玉雕作品深深的吸引着,但在此时此刻有那么一个人仍然没有停止沉思,他便是这些作品的创作者余佩松大师。大师简介及从艺历程余佩松,男,1974年出生于浙江省开化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柳朝国的得意门生,为人低调,性格憨厚淳朴、诚实忠厚。国家级高级技师,上海玉雕大师,海派玉雕大师,中国青年玉雕艺术家,中国玉雕艺术家,中国玉雕工匠,上海首席技师,上海海派玉雕文化协会专业会员,上海海派玉雕文化协会打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宝玉石协会会员、理事,苏州市玉石文化行业协会常务理事,上海资深收藏家,安徽省玉石雕刻商会副会长,浙江余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余佩松因家于农村山区,自小家境窘迫,对待玉雕事业刻苦认真,兢兢业业。1992年余佩松来到上海,向前辈虚心讨教玉雕技艺,态度诚恳专注,不久便得到了老前辈的赏识,随后进入上海的玉石雕刻厂进一步深化的学习,不仅仅是雕刻玉石,余佩松从雕刻到打磨都是秉着一贯的态度事必躬亲,周而复始,孜孜不倦。之后经过许多年的风吹雨打,余佩松本着“心中有德玉自成”的心态和对玉的热爱,寻找到了自己在玉雕上的方向和感觉,这让余佩松的玉雕艺术之路越走越顺。作为一名琢玉匠才,心神一定是要沉静的,余佩松大师在潜心治玉过程中,往往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扑在自己热爱的作品之上,心神极其安定沉稳,只有这样的聚精会神,方可达到工艺最高的境界。余佩松在人物、器皿、鸟兽、花卉等领域都有涉猎,尤以山水题材见长,怀着对家乡的热爱,把大自然赋予的美好情愫与玉结缘,使每件玉雕都散发天地之灵气,妙笔生花的工艺,将美好山河的赏心悦目雕琢的栩栩如生。
关闭
观看更多
更多
正在加载
正在加载
退出全屏

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作品简介此牌体量大,厚实饱满,结构细腻,整幅画面层次分明,雕琢精细,分分入木,玉牌两侧和背面精刻写意二首,作品精心的构图,结合润美的玉质,刀法精准,动静结合,生动逼真,一山、一河、一树、一桥寥寥数刀,将山水草木的精髓刻画的空灵幽远,咫尺远近却又天涯深远。《蓬莱仙境》“问蓬莱何处,风月依然,万里江清。”致密的雕工让神秘的宫殿庭院在牌面上表现的扎实有序, 细腻工巧。 一棵苍劲有力的松树挺立在山峦之上,描写出作者心中幽幽山涧,意境深远。整个画面一股神秘致远的意蕴。看到这里我不禁想到我们余佩松余大师他的一件藏品:《吉祥富贵双耳薄胎瓶》。它是集薄胎工艺、链条工艺于一身,堪称完美的一件作品。作品是由余大师的师傅: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柳朝国柳大师和国家级高级技师、中国青年玉雕艺术家余佩松余大师一起合作,精心打造历经四年所完成。瓶壁薄如蝉翼,两边长长的链条展现出整件作品的庄重。这件作品是由一块40kg的原石雕刻而成,运用了浮雕、圆雕、镂空技法、薄胎工艺,完成后的作品重量只有259g,所选用的玉料材质细腻、光泽柔和、白度一流。整件作品风格既含有北方宫廷玉雕的大气磅礴、富丽庄重,又不失南方海派琢玉的典雅古朴、柔和细膩,以极具创意的构思设计,挑战玉雕技艺极限,在薄如蝉翼的薄胎上精心施艺完美组合吉祥纹饰于一体,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余佩松大师投身玉石行业之余不忘继续学习研讨: 在2019年9月1日,积极参加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组织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同济大学玉石雕刻技艺研修班,为期30天的培训。在此次培训中余佩松感触颇深有感而发:在同济大学的学习中,无论是理论学习还是观摩交流,都紧紧围绕工艺美术、文化产业为主要内容进行,学习内容涵盖了工匠文化与当代设计创新及非遗传承人的责任和义务,涉及面广,实用性强,加之多位同济大学及其他高校著名教授亲自授课,如王荔、黄松、徐赣丽、邹其昌、廖宗廷、吴德昇、翟倚卫等教授和大师的知识讲解,尤为让我印象深刻,受益匪浅、感触颇深,使我进一步拓宽了视野、更新了观念、增强了能力,对今后的事业有很大的帮助。学习期间老师带我们参观琉璃艺术博物馆、3D打印博物馆,玻璃博物馆,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吴德昇大师工作室、翟倚卫大师工作室、苏州天工玉雕工作室等等,艺术都是相通的,虽说用的材料不一样,从一块普通的原材料到一件艺术品,这里面都倾注了雕刻师的创意和心血,使得每一件作品都具有独特的美。每一次参观都有不同的收获,都能启发我找到创作灵感。作为一名玉雕师,需要的是持之以恒的坚守与忍耐,需要的是心静如水的平和与淡定,需要的是苦于寂寞的从容与毅力。精琢于技,突破于智。为人应如打磨璞玉般打磨自己,磨去内心的浮躁与急性,铭记欲速则不达的古训,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步,方能成大器。来同济之前,我虽然有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工作经验,但觉得还是不够丰富,通过老师深入浅出的讲授,感觉豁然开朗了许多,问题从理论上得到了依据,对原来在工作实践中觉得不好解决的棘手问题,找到了切入点,感觉收获很大。作为非遗传承人,明白了自己身上所背负的责任和义务,在今后的玉雕道路上更多的带徒传艺,创作更多的传世精品,把几千年中华文明传承下来的精髓,发扬光大。

转载请联系授权!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

上海海派玉雕文化协会

中国玉石雕神工奖组委会

中国民协玉雕文化研究中心

电话:021-63400326

邮箱:sm521009@sina.com

官网:www.haipaiyudiao.com

地址:上海市普陀区真南路1228号康建商务广场1号楼16层

璞玉雅藏和田玉官网微信扫码 关注我们

  • 手机咨询13912794059

  • 24小时电话咨询0512-65183307

Copyright © 2012-2023 朝隆合文化传播 版权所有 地址:苏州姑苏区世茂广场南区5幢213-214朝隆合玉器展馆 备案号:苏ICP备16050641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