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告诉别人(玉雕师的心酸故事简介)玉雕师有前途吗,我是雕刻师,匠心出天工:玉雕大师和他的“水上漂”鼻烟壶 ​,

发布时间:2023-09-04 15:41浏览次数:times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导语

广东揭阳,因其是潮汕文化的发源地而被广为知晓;但不为人知的是,揭阳还着有“亚洲玉都”的称号。这里不是玉石产地,却有着巨大的玉器产业,每年营业额达到480亿元以上。像很多扎根揭阳的手工匠人一样,来自潮州的南派玉雕名家李克生,也在这里创办了自己的玉雕工作室。

62岁李克生是璞玉斋的主人,虽已过花甲仍每天放不下手中的玉。他曾放弃香港优越的条件,一心将热情放在玉雕上,守艺了大半辈子,传承着文化经典。

玉雕大师李克生和他的“水上漂”鼻烟壶

李克生有项拿手绝活:制作可以“水上漂”的鼻烟壶。

对于玉雕手艺人来说,制作鼻烟壶并非难事,但要想做成“水上漂”,就不容易了。本为西洋之物的鼻烟壶在传入中国后,融入了中国艺术风格,在清代美学工艺上大放异彩,成为清代艺术的重要表徵之一。瓶身轻盈,壁如薄纸,内侧还要被打磨地晶莹剔透才是合格的“水上漂”鼻烟壶。

“水上漂”鼻烟壶的制作技艺在明清之后由于战乱等诸多因素,曾一度断代断层。李克生经过多年钻研试验,查阅各种资料,寻访民间手艺人,用古法结合新工艺,终于复原失传已久的鼻烟壶掏膛工艺,从而达到了“水上漂”的效果。

李克生复原这项失传已久且断代的技艺,是偶然也是必然。李克生出生在崇尚工艺的古城潮州,父亲是制作潮州大锣鼓的手艺人,从小李克生便耳濡目染,看各种木材经过各种工具的精雕细琢,在父亲手中变幻成精致的大锣鼓。父亲常常对李克生说,不要小看他那些制作大锣鼓的工具,每一件都有很大的作用。后来,为复原掏膛工艺一筹莫展的李克生偶然想起父亲留下的工具,看到安置在鼓内的钢丝时突受启发,研制出了具有弹性的掏针,而经他复原重新焕发生机的整套制作技艺,也慢慢在潮汕地区流传开。

制作一个能够“水上漂”的鼻烟壶,大约需要选料、切料、打胚、掏膛、设计、雕刻等几项工序。

选料。拿到一块玉石材料后,要根据成色和完整度等判断是否适合制作鼻烟壶,再画出轮廓。如果在切割后发现里面有裂痕,那选料就是失败的。因此要先了解透玉石,这在热爱玉石的李克生眼中,就是“与玉石交流、交心”。

打磨。原料选好后,要把多余的地方切割掉。材料切好后,便进行打胚,也就是打磨出鼻烟壶的形状,随后便是“水上漂”技艺的秘诀所在:掏膛。将壶身掏至薄胎,手感圆润、轻若无物、壁如薄纸,方可漂浮水面。

李克生十六岁那年进入潮州二轻玉雕厂成为了一名学徒,懵懂间从此与玉雕结下了半生的不解之缘。

打胚,造型。

掏膛。要先挖一个小孔,然后用工具一点点掏空膛内,还要及时调整力度和弯曲角度。

随后在瓶内灌入金刚砂,通过高速转动让砂撞击瓶壁,反复打磨抛光,这个过程需要至少五种粗细程度不同的金刚砂,随着工艺深入,放入的金刚砂由粗至细,难度也越来越大。工匠不但要技艺高超,还要心如止水,稍有分神便很容易破坏瓶身,前功尽弃。

雕刻鼻烟壶

制作鼻烟壶的每一个步骤,不仅需要工匠技艺高超,还要心如止水,稍有分神便很容易破坏瓶身,前功尽弃。

择一事终一生,不为繁华易匠心。从痕都斯坦的器皿到水上漂鼻烟壶,从博雅经典的仿古件到温文尔雅的人文书画牌,从精雕细琢的山子摆件到令人爱不释手的手把件,从一个青葱少年到如今已年过花甲,匠人李克生为所爱之事,尽一生心力,以一腔执意守一颗匠心。

璞玉雅藏和田玉官网微信扫码 关注我们

  • 手机咨询13912794059

  • 24小时电话咨询0512-65183307

Copyright © 2012-2023 朝隆合文化传播 版权所有 地址:苏州姑苏区世茂广场南区5幢213-214朝隆合玉器展馆 备案号:苏ICP备16050641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