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瘦羊
◐
赵祥建:在黄石砚上雕琢出来的C位人生
一个人的努力付出,如果跟时代的需要结合,就是成功。
——题记
早岁遇不幸少年心徊惶
1974年1月9日,一个名叫杨国建的婴儿,在方城县赵河镇呱呱坠地。然而,命运却没有青睐这个,生长在黄土地里的孩子。
1986年,父亲因病突然离世,12岁的小国建从此永远失去了,那个可以依靠的宽厚肩膀;没有了顶梁柱作支撑的家庭,也仿佛一夜之间坍塌了一样。
这个原本活波开朗的少年,突然学会了一个人静静地发呆,心里有了委屈,他会跑到父亲的坟前默默地哭诉……
邻近的牛庄村,有一个远近闻名的“画匠老二”,村里有点档次的家庭,免不了要挂一两幅他的作品。“心有徊惶”的小国建,每当看到这些画作,总要耐心地端详许久。
后来,他干脆挨家去到挂有“画匠老二”作品的人家,用作业本对着墙上的画“比猫画虎”。
1990年,杨国建和妹妹一起,随母亲改嫁到了社旗县唐庄乡岗里村,不仅开始了崭新的生活,也有了一个新的名字:赵祥建。
继父赵金亭对母亲百般恩爱,对赵祥建兄妹视若己出。当他得知儿子喜爱画画时,这个朴实的农民甚至用“达芬奇画鸡蛋”的方法,鼓励祥建从基础做起,打好扎实的基本功。
◐
被边缘的青春抹不去的配角
1993年初中刚毕业,岗里村第一个“村办玉雕厂”开张,在家人的鼓励下,赵祥建就成为了厂里第一批“工人”。
厂里主要来料加工玉观音、寿星、佛像、花鸟等小件吉祥物。尽管枯燥,却给打小就喜欢画画的赵祥建带来了乐趣。一年之后,他第一次来到“玉雕之乡”镇平县,从事玉雕加工。
1995年,在亲友的张罗下,赵祥建和方城姑娘张芳组成了甜蜜的小家庭。
在村办玉雕厂倒闭后,为了生计,赵祥建到处打零工,还做起了专治平房漏水的活计,骑着自行车奔波在方城和社旗的村镇之间。
1999年3月,赵祥建与妻子张芳一道,和大多数农村青年一样,走上了南下福建厦门打工的求生之路。
尽管通过外出打工,在村里建起了崭新的住房,过上了平淡而温饱的生活,但,常年的漂泊劳顿,赵祥建始终感到自己被边缘化的青春,如同一只徘徊在月明星稀之间,“无枝可依”的乌雀一般,飘飞不定。
赵祥建先后在厦门三家私营工艺美术厂打工,所做的工作都是负责工艺品制作的某一道流程,整个人就跟机器上的零部件一样,终日里单调而又枯燥地运转着。
这并非是赵祥建想要的青春岁月,却转瞬之间在他乡漂泊了十年。
2009年在家过完春节的赵祥建,在朋友的召唤下再度来到了玉雕之乡镇平县。适逢当地政府举办的“阳关创业工程”,他免费走进了镇平县“电子科技中级职业学校”,接受专业的美术教育。
镇平县的石佛寺镇,是全国文明的“玉雕之乡”,玉雕加工作坊鳞次栉比。然而,每一家都有自己固定的雕刻模式和风格,接手的工艺品几乎都是按照同一个标准制作,个人发挥的余地非常有限。
这无疑极大地束缚了赵祥建的想象力。他试图尝试创新,却屡次被东家拒绝了。
◐
初试黄石砚寄托雕刻情
2010年秋,来自老家方城县的朋友,给赵祥建送来了一块牛舌头大小的马肝色石头,告诉他:你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随心所欲的雕琢,只要做得好,就会有更大的业务等待着他。
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雕刻作品,是赵祥建多年来的愿望。
他把石头拿在手心仔细地端详,在中上部和下部,分布着两只清晰的青白色“石眼”,加上石头原有的形致,一条长龙戏珠(“珠”利用了中上部的“石眼”)飞腾在云端,下面一尊微笑的大肚弥来佛手敲木鱼(木鱼利用了下方的“石眼”)的形象,在他的脑海中逐渐形成。
赵祥建机警地抓住了灵感的尾巴,飞快地用笔把自己的构想勾勒了上去,并立刻雕琢、打磨……一周之后,他的第一个黄石雕刻作品栩栩如生地交到了送石人的手里。
这件作品回到方城后,受到了业界人士的高度赞扬,他们不仅毫不犹豫地付给了赵祥建五百元的制作工费,还真诚地向他递出了邀请的“橄榄枝”。
半个月后,赵祥建成为了方城众多黄石砚雕刻厂中,一名普通的雕刻师傅,一个崭新的艺术领域,从此向他敞开了大门。
原产于方城县黄石山的制砚原石,又名葛仙公岩石、方城石。相传黄石山就是汉代张良拜师及祭奉其师黄石公的遗址。
以方城石制砚源自汉代,唐宋时期渐渐为人所知,并于宋朝时盛极一时,是历代书画家推崇和珍藏的文房瑰宝,尤其赢得了北宋书画家米芾和黄庭坚的高度评价,而位居中华“五大名砚”之列。
方城县黄石山脚下的砚山铺村制砚风气最盛,素有“砚山铺的闺女不纺花,人人都会磨砚瓦(即黄石砚)”之称。如今,黄石砚加工厂遍布方城大街小巷,被当地政府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致富一方的地方产业。
赵祥建哪里知道:若能在高手如云的方城县,站稳黄石砚雕刻的一方天地,又谈何容易?
◐
黄石砚华丽转身赵祥建倾情融入
借助于曾经几度从事过玉雕的人生经历,赵祥建踌躇满志地闯进了黄石砚的雕刻大军里。
方城黄石砚以紫石(马肝色)、青紫石(紫中带青)、青石(钴蓝或青灰色)、墨石(灰墨色)为主料,石质细腻,光洁温润,极易发墨,永不渗漏;加上多变的文理和石皮,尤其是以密密麻麻像眼睛一样,分布在石内的“凤眼石”尤为珍贵,堪称不可多得的大自然馈赠。
方城传统的黄石砚作品,器型偏于中小,雕琢简单古朴,以实用为主要目的,偶有简约的纹饰点缀,方城人称之曰“砚瓦儿”。解放后,黄石砚的实用功能渐渐褪却。砚山铺村的“砚瓦儿”一度沉寂。
上世纪八十年初期,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了神州大地,精明的砚山铺人把千年传统工艺和时代需求相结合,不仅找到了商机,还让这项传统工艺焕发出了崭新的艺术活力。
赵祥建接触到黄石砚的时候,它已经完成了从单一的实用价值,向艺术欣赏和艺术收藏价值过度的华丽转身。人们将更多现代人对艺术的审美追求,赋予了这沉睡在大山里的石头,以无尽的艺术生命力。
古老的黄石砚制作需要创新,需要更多艺术元素融入的最佳时机,赵祥建和黄石砚一同,转身投进了这场交融升级的艺术盛事里……
◐
做精品琢磨人生秉匠心专注问石
2011年底,赵祥建在方城县交通街一处偏僻的矮小的民房内,架起自己的雕石设备,走上了自主创业的人生之路。
创业的艰辛虽然少有人知,但顽石不言却,却能铭记一个人的付出。黄石砚丰富的艺术表现张力,为赵祥建提供了广阔创作空间的同时,先前雕玉的经历,也曾多少束缚了他的手脚。
以前从事的玉雕工艺,接触的都是玉制挂件、配饰或者手把件作品,器型微小,展示空间有限。最初,当一块儿硕大的黄石砚原石呈现在面前时,赵祥建往往要在立体或平面展现上犹豫不决。
思想上的举棋不定也影响着砚石雕刻的质量,他做出的作品虽然能够被市场认可,但也遭到了部分质疑。倔强的赵祥建虚心地向有经验的砚雕师傅反复求教,回来后即刻连夜投入实践,很多时候,一干就是几个通宵,妻子心疼劝说也被他当成了“耳旁风”。
很快,赵祥建就突破了创作上的“瓶颈”。而且,他把玉雕中细腻刻画的工艺移植在砚雕上,对于细节的雕琢刻画,细致严谨到苛刻的地步。黄石砚的最终打磨都是使用1000目的砂纸,赵祥建坚持用玉雕时2000目的砂纸完成,始终如一。
赵祥建在辛勤付出也很快得到了市场的认可。他从早期的拿着自己的作品推销自己,渐渐地有了越来越多的上门求货者。
经过多年的创业打拼,赵祥建这个名字渐渐被更多业内人士熟知,并成为了“中国黄石砚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之一。他的作品还通过网络远销北京、安徽、湖北、福建,等二十多个省份。
2017年3月,赵祥建以非遗传承人的身份,被县里推荐参加了在河南省轻工业学院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班”,专修雕刻技艺,有幸聆听了高校美术教授的高端讲座。回来后,他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到实践当中,雕刻技法日渐精进。
2018年初,赵祥建在方城龙泉路西头挂牌成立“问石斋”砚雕工作室,全新的创新空间激发了他更大的创作热情。
“不靠父母,没有学历,我只是一个靠手艺吃饭的匠人,市场的认可就是我创作的动力。”
赵祥建说,“用一颗匠心对待工作,让每一块儿到手的石头,焕发出最美的艺术魅力,让家人因为我的劳动而过上好日子,这就是我的追求。”
“方城石虽然因为砚台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但它绝不是为砚而生的——它是为艺术而生的。”赵祥建带着这样的“雕刻观”,再去面对每一块儿石头的时候,心里升腾起的总是对艺术的敬仰。
常年的俯身劳作,今年初,赵祥建患上了严重的“网球肘发炎”病症,右臂经常性疼痛难忍。让家人为自己担心,是他最不愿看到的画面;工作之余,他逐渐地学会了放松自己,并抽出时间陪陪家人,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性活动,成为了他如今的生活常态。
精湛的雕刻技艺,良好的人际关系,使得“问石斋”经常高朋满座,琴棋书画诗酒茶的朋友们,带给他的不仅有精神上的愉悦,更有艺术上的启迪和感染。
赵祥建真诚地告诉笔者:“我过去曾经渴求在四十岁的时候,能够取得省级雕刻师的资格证。现在,再也不会为这样的虚名而折磨自己了,把手头的每一块儿石头之美,完美地呈现出来,才是最真实的存在。”
靠手艺吃饭,用匠心问石——这就是一位普通百姓,在黄石砚上为自己雕琢出来的C位人生。(2019.05.07)
*作者︱瘦羊:原名董振群、就职于河南省.方城县供电公司、自由撰稿人,离岗后沉迷于山野溪畔、徜徉在字里行间、自得其乐,微信公众号「青眼有加id:qyyjtcq」专栏作者。
少林寺传奇起航,方城赵河的他应记首功︱方城追梦人Ⅱ
己亥春思︱我不要慧眼,请赐我一颗透明心
瘦羊:欲说还休话爱恨∣我站在方城大山的伤口
用匠心问石,焕发出每一块儿石头的最美
评论区见
关注是一种鼓励|分享是传递友谊
Copyright © 2012-2023 朝隆合文化传播 版权所有 地址:苏州姑苏区世茂广场南区5幢213-214朝隆合玉器展馆 备案号:苏ICP备16050641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