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没想到(和田玉籽料玉雕工艺)和田玉籽料雕件价格,切料毫米不差!不为人知的和田传统玉雕老匠人(值得铭记),

发布时间:2023-06-06 16:48浏览次数:times

《藏玉》专注传统和田玉为您打开玉石收藏之路

藏玉开篇:这是一篇之前的有关新疆老玉雕匠人的采访文章,讲述了很多我们并不知道新疆老艺人的故事,对于爱玉人来说,对于传统文化来讲,我们应该记住这些!(配图来自网络)

  自古以来,新疆和田玉就是中华玉文化的精髓,昆仑山因盛严和田玉而闻名。世居在新疆这片大地上的维吾尔族人民,由于历史、文化和宗教信仰等原因,并没有产生玉石崇拜的文化传统,佩戴玉饰和使用玉器并不普遍,时至今日,我们还能发现这种奇怪现象,因此,在新疆也没有形成大规模的玉石加工业。

  在与其他民族的长期交流中,维吾尔族也产生了自己的玉石加工匠人,创作出了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玉器。清代和民国时期和田、喀什和乌鲁木齐都有维吾尔族玉雕艺匠谋生,有的还有自己固定作坊。

据1950年的统计资料,当时和田有琢玉匠30名,年产量400具,于田县也集中有一批玉匠,其后,由于社会变迁、工艺水平落后等原因,这些传统玉雕老匠人湮灭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目前在和田乃至乌鲁木齐、喀什等地,也有许多维吾尔族从事玉器加工与销售,这些玉器作坊或工厂都采用现代化电动琢玉机床加工各种玉器,从产品功能上讲是符合现代市场需求的一些摆件、手件和挂件,图案和器形也以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功能为主。所谓的传统玉雕老匠人,我的理解是以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用传统踏板式琢玉机床手工生产玉器,生产的玉器以传统器形和图案为主的琢玉匠人。

由于传统玉雕工艺费工费时,生产的玉器样式单一,没有现代工艺的精美,新中国成立后这种工艺逐渐被淘汰,在目前这种商品化大规模机械生产的经济社会中一般不见踪迹。懂这种工艺的匠人都是新中国成立前或新中国成立初跟随传统师傅学习的人,能活到现在的人已所剩无几。

  据说,新中国成立前在新疆于田县就集中有这样一批传统玉雕匠人,为达官贵人们生产一些实用器皿。据于田县玉石矿安举田矿长介绍:于田玉石矿以前有一个叫司迪克(1897~1983年)的维吾尔族玉雕老匠人,出身琢玉世家,新中国成立前就给当地的巴依加工玉器,玉石矿成立后县里就把他招进玉石矿工作,担任技术员,鉴定玉石等级。

他夏天在矿山上挑选、定级开采好的玉石,冬天下山在单位制作一些传统的小件玉器,原料一般是克里雅河的籽玉,他琢制出的饰品朴实无华,保留了子玉的天然性状,主要以手镯、酒杯、烟嘴等日常生活器皿为主,特别是他制作出的酒杯,器形规整、精致,颇受世人的青睐,许多人能以得到他的一件作品为荣。

  安矿长说:“我从事玉石行业40多年了,就目前来说没有碰到过像他那样看石头看得准的人。他切料切出的边角料,一毫米都不差,切的非常准。特别是在切手镯时,由于要求比较高,切出的料不能有丝毫毛病,他能切的恰到好处,切下来的边角料都做得出东西,没有一丝的浪费,可惜司迪克老人的一身技艺随着他的去世而失传了。”

  据《叶城县志》记载:叶城有一位百岁老人,也是叶城县近代唯一的一个玉雕老匠人哈斯巴克(1881~1981年)。他年轻时随商人到俄罗斯、法国、德国等国家和国内的北京等地。学会了玉器制作技艺,回到家乡叶城后开办了一家玉器作坊,制作玉镯、戒指、墨盒、砚台、笔架等日用品和文房用品。他的作品造型美观、加工精致、工艺精湛,受到了许多人的喜爱。

20世纪30年代,莎车瑞士教会医院的外国人看上了他的手艺,请他在那里干了10年,制作了大量的玉盘、酒杯等。新中国成立前夕,他回到叶城,当时由于社会动荡,玉器没有市场,他以制造滑石粉为生,新中国成立后又靠给人挑水卖水为生,后半生几乎放弃了自己的一身技艺。

  他叫那依甫·伊斯玛依,是目前和田地区唯一在世的传统玉雕老人。

他住在和田市老城区玉石巴扎对面的一条小巷中。新中国成立前这里有许多养鸽子的人,故当地维吾尔族人叫这条巷子为开普台尔阔恰(鸽子巷)。穿过狭小的巷道,走进一个自建的两层小楼,在二楼简朴的房间里。

他的身体比较硬朗,虽然已近八旬,除了视力不好,戴着眼镜,听力还比较好。

  他们家族在这里已经居住了几代人,他爷爷在民国时期就是和田比较有名的玉器老匠人,但爷爷去世的比较早,他的技艺是从父亲那儿学来的。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带他到玉龙喀什河里捡玉石,在父亲的带领下,他逐步学会了鉴定玉石。成家后,父亲告诉他男人一定要有一门手艺,才能生存,更好地养家。后来他和哥哥跟父亲一起开始学!习玉器制作,哥哥去世后,他也就成为这个家族唯一的传人了。

  新中国成立后,公私合营时期他进入了和田工交部的一家玉石厂,给公家收购玉石。由于他的为人耿直,看不惯单位领导以次充好、压级压价的收购行为,在一次激烈的争吵后,他失去了工作,成了一名无业者。

为了挣钱养家糊口,他又干起了到河坝捡玉石,出售给二轻公司的老行当。当时,许多时候他把玉石交给公家,拿不上钱,没有办法,他又重操旧业,到河坝捡到玉石后,拿回家自己加工出一些碗、杯子等!生活日用品,然后偷偷摸摸地出售给一些需要的人。

后来国家政策放宽,允许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他就在玉石巴扎开了一个商店,出售自己捡的玉石和加工出的玉器。8年前,和他相依为命50多年的老伴去世后,他经常思念老伴流泪,视力开始减退,慢慢的眼睛看不清东西,手也开始抖了。几年前,不得不放弃玉器加工制作。

  与老人谈话间,他40多岁的儿子走了进来。我们问他为什么不学习他爸爸的丰器加工技术,他唯一的儿子回答:“我爸爸的这个手艺又不挣钱,我现在到河坝乒(玉龙喀什河)倒买一块石头挣的钱比干这个几个月的钱多。现在的机器加工出批的东西又快又漂亮,谁还要这种又老又土的东西。”

老人几年前也想把手艺传给孙子,可是孙子也不愿意学这种既辛苦又费力的手艺。实在没有办法,他把用了几十年的机床拆掉收了起来。在采访中,他一再给我说:如果有人能治好我的眼睛,我还能制作一些玉器。说话间,他从柜子里拿出了一个铜匾,这是2007年新疆和田玉文化艺术研究院暨新疆和田玉博物馆授给他的,上面写有“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维吾尔传统玉雕老作坊"两行维汉文字。他说去年这家研究院还专门在他家门口举行了一个揭牌仪式,说要帮助他重操旧艺,可是1年多了,也没有音讯。

看来让他重操技艺制作玉器已不可能。我表示要看看他的一些工具和玉器制品时,老人从一个包里拿出了一些工具,以及他用传统方法制作出来的手镯。同去的朋友对这些传统的手镯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纷纷掏钱购买了几只。

  最后,他又给我们说起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几个传统玉雕老匠人:买买提·伊不拉音,去世20多年了;伊敏阿洪也去世20多年了;于田县尼牙孜阿洪新中国成立后就去世了;司迪克也于1983年去世了。这些人的后代没有一个从事玉雕业,和田传统玉雕业后继乏人。

历史是无情的,新的、先进的事物总要取代旧的、落后的事物。作为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传统玉雕技艺,毕竟反映了我们曾经走过的历史。同时,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应该保留下来,让我们的子子孙孙都应该知道我们曾经走过的这一段历史。

-再读一篇-

从辉煌到没落:那些曾经的玉器厂

文字为藏玉原创,置顶藏玉公众号,不错过每天内容!

和田玉鉴定、收藏指导

个人微信ID:icangyu5

《藏玉观察》杂志

点击图片购买

▼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内容。

璞玉雅藏和田玉官网微信扫码 关注我们

  • 手机咨询13912794059

  • 24小时电话咨询0512-65183307

Copyright © 2012-2023 朝隆合文化传播 版权所有 地址:苏州姑苏区世茂广场南区5幢213-214朝隆合玉器展馆 备案号:苏ICP备16050641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