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没想到(玉雕琢成器的过程)玉成器必雕琢,半月谈|玉雕:琢而成器的别样传承路,

发布时间:2023-06-05 13:30浏览次数:times

半月谈记者:刘巍巍

“良玉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明清时期,苏州成为中国玉器制造中心,连清代内务府造办处都不得不仰仗苏州玉工。

如今,苏州集聚玉雕从业者10万多人,数以千计的玉雕工作室“穿街过巷”,玉雕产值达数十亿元,走出了一条别样的非遗传承路。

“苏州玉雕技艺在产业中活化传承,可以说迎来了最好的时代。但要真正恢复到历史上的巅峰时刻,还需培育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其中,开拓创新。”苏州玉雕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杨曦说。

2019年4月19日,第十一届中国“子冈杯”玉雕精品展在苏州市开展 杨磊/摄

空飘细雅苏作工

游走苏州古城区,时不时就能遇见一个玉器店。尤其是到了十全街一带,更是三两步便可“撞”上一间。推门而入,玲珑奇巧、精致温润的大小玉器琳琅满目。如果运气好,还会碰上店里的玉雕师傅正在创作。璞玉在玉雕师的手中慢慢有了形状、有了灵气,泛起柔光……这个过程何尝不是一种美的享受。

苏州并非盛产玉石的地区,缘何玉器集聚?

“这便是苏州传承千年的玉雕工艺魅力。”苏州市玉石文化行业协会会长陈健说,苏州因玉石雕刻的高超技艺,自古便是玉雕繁盛之地。考古发掘证明,六七千年前苏州地域已有玉石雕刻品出现。及至春秋时期,吴国玉工造出鹦鹉首拱形玉饰和双系拱形起脊玉饰,显示了高超的技艺水平。

玉不琢,不成器。据宋代范成大所修《吴郡志》载:早在唐、五代时期,苏州就有琢玉工场和知名艺人。明代宋应星著《天工开物》一书,更是盛赞苏州玉工:“良玉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至清代,天山南北交通无阻,玉材来源增多,玉器生产更加发展,至道光年间进入全盛期。

“当时从专诸巷、天库前、周王弄,到王枢密巷、石塔巷、回龙阁,几乎比户可闻沙沙的琢玉声。据统计全城有200多家琢玉工场,艺人近千人。”陈健说,明清时期,苏州玉工人才辈出,贺四、刘谂、王小溪、陆子冈等均凭琢玉技艺名震京师,饮誉天下。

“尤其是陆子冈,不仅玉雕技艺玲珑奇巧,还首创诗书画印入玉设计,再造了苏作玉雕的风格。”陈健说,据《苏州府志》载:“陆子冈,碾玉妙手,造水仙簪,玲珑奇巧,花茎如毫发。”

记者采访了解到,苏州玉雕具有空、飘、细、雅的技艺特点。空,指虚实相称,疏密得当,使人不觉繁琐而有空灵之感;飘,乃造型生动,线条流畅,使人不觉呆滞而有飘逸之想;细,是琢磨工细,构思精巧,使人不觉粗犷而有巧夺天工之叹;雅,谓诗书画印入玉,提升了玉器的艺术层次。

清代乾隆年间,宫廷专设造办处琢玉坊,多次召集苏州玉工赴京制作玉器。乾隆御制诗文集中曾写下大量赞美苏州玉工的诗篇,“专诸巷中多妙手,琢磨无事太璞剖”等名句流传至今。

2019年4月29日,玉雕匠人在工作室里创作 杨磊/摄

别样传承复荣光

多位老玉雕匠人告诉记者,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苏州在全国玉雕界仍具有很大影响力。在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苏州玉雕依托原有的技术及加工力量,主要仿制中国历史上不同风格的作品,以花鸟、炉瓶、人物、山子雕为主要品种。其特征是在雕刻工艺上沿用苏州明清时期传统技法,缺少时代感,产品主要销往海外。

改革开放后,一些优秀技术人才在国有企业待遇不高,纷纷离厂,成立自己的工作间,使得苏州原有的整体玉雕力量变得涣散。在2009年以前的数年里,苏州玉雕界基本不参与全国活动,对外交流也较少,从业人员锐减。

“上世纪八十年代,海派玉雕远远超越苏州玉雕,无论在设计还是雕刻功力上,都是苏州无法企及的。”杨曦还记得,自己技校毕业后进入苏州玉雕厂没多久,获得了一次去上海玉雕厂学习的机会。“第一次站在上海的车间里,突然有一种井底之蛙的感觉,原来玉雕还能长成这样。”

1992年,杨曦和很多同行一样,离开玉雕厂开始自主创业。受当时大环境影响,他依旧走仿古路线。但随着市场上仿古玉雕越来越多,苏州玉雕遇到了发展瓶颈。

“苏州玉雕是时候创新了,我们要拥有属于这个时代的玉雕。”一位台湾客户的建议和杨曦的念头不谋而合。于是,应用自身扎实的西洋美术功底和艺术修养,杨曦改变传统的人物雕刻、工笔画法风格,用虚化和简约的设计手法表达实体,创造了“虚实结合、简化具象”的创作新思路,在玉雕界树立了自己的风格。

事实上,不光是杨曦,随着市场审美取向的变化,整个苏州玉雕界都在谋划转型。2008年,苏州玉雕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复兴曙光乍现。

“应该说,苏州玉雕的传承之路有别于许多非遗项目,它是由市场主导的。”陈健说,这一别样的传承路径,最直观的表现便是苏州玉雕开始活跃起来,对外交流增多,在频繁交流和持续探索中增强品质,扩大影响力。

2008年,由陈健主导的苏州市玉石文化行业协会成立,并于2009年开始举办玉石文化节,2011年又创设每年一次的中国玉石雕刻“陆子冈杯”精品展。“通过一系列交流活动,宣传了苏州玉文化,传承了苏作玉雕艺术,助力了苏州玉雕出精品、出人才。”陈健说。

在各方努力下,近十年来苏州玉雕推陈出新,一大批玉雕人才快速成长。他们不仅传承了苏作特点,还融入创新元素,形成“新苏作”风格。

苏州,开始重新进入我国玉雕界“C位”。来自全国各地的玉雕从业者、创业者在这里集聚,苏州古城内十全街、相王弄一带,已经成为全国知名的玉雕集聚之地,园林路、齐门路成为苏州玉雕工作室的品牌街。

继往开来路漫漫

在外界看来,这无疑是苏州玉雕最好的时代。然而,苏州玉雕技艺的传承人们,却没有这么乐观。

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州玉雕)代表性传承人瞿利军是70后,18岁开始接触玉雕。“现在的环境和以前完全不一样,节奏快,一个风格、一个类型的生命力和消费周期,往往只有一年。”瞿利军说,这是对当下玉雕技艺传承人最大的挑战,因为要不断创新和攀登,压力不可谓不大。

对此,杨曦也有同感。“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工艺变化,而是要有思想、悟性、功底和探索精神。”杨曦说,当下就玉雕技艺本身来说,许多年轻从业者还只是停留在生产阶段,谈不上玉雕创作,更谈不上创新。“要培养一个令自己满意的徒弟,真的很难。”

玉雕作品,可以容纳绘画、雕塑、书法、石刻、当代抽象艺术等多种艺术门类。在玉石资源极为宝贵的情况下,如何通过精工巧作,塑造独特的艺术品,是当代玉雕人必须面对的挑战,而这需要跨界合作和培养复合型人才。

“传统玉雕人才培养大多采用学徒制,雕刻材质、手法和设计题材也大多一脉相承,这和需要突破传统、贴合时代的玉雕发展趋势是不相适应的。”陈健说,时代呼唤的是既懂技艺、又懂设计的复合型人才。

为此,苏州市玉石文化行业协会近年尝试与美术学会、教育部门合作,举办“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中高级工艺美术师”培训班,帮助玉雕手工艺人拓展审美视野、提升绘画能力。同时,吸引已经具备美术和设计功底的人才走进玉雕行业,让他们了解玉、喜欢玉,从而加入这一非遗技艺的传承队伍。

玉雕传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刊于《半月谈内部版》2019年第12期)

举报/反馈

璞玉雅藏和田玉官网微信扫码 关注我们

  • 手机咨询13912794059

  • 24小时电话咨询0512-65183307

Copyright © 2012-2023 朝隆合文化传播 版权所有 地址:苏州姑苏区世茂广场南区5幢213-214朝隆合玉器展馆 备案号:苏ICP备16050641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