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到了吗(没有被收录的论文)没有被pubmed收录的sci论文怎么查找,那时候,没有SCI,也没有C刊,

发布时间:2023-06-01 14:22浏览次数:times

原标题:那时候,没有SCI,也没有C刊

那时候,没有SCI,也没有C刊。

那时候,没有SCI,也没有C刊。但不影响20来岁的大学教授比比皆是——

胡适:年仅28岁就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

吴宓:年仅27岁就被聘为南京高师教授;

李大钊:年仅27岁就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图书馆馆长;

梅光迪:年仅30岁就被聘为南开大学教授;

李四光:年仅31岁就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

傅斯年:年仅31岁就被聘为中山大学教授;

刘伯明:年仅31岁就被聘为金陵大学教授;

刘半农:年仅26岁就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

……

这个令人咂舌的民国时期名校年轻教授的名单,还可以拉得很长,很长,很长。

有人说了——作为新文化运动领袖的胡适、吴宓等等,都是大牌海归,胡适光博士学位就有30多个呢,且是1939年的诺贝尔奖获提名者呢。

好吧,我们看看曾是一名普通中学教师的大家巨匠钱穆先生,年仅24岁就被大学聘任,很快转为北京大学教授。

又有人说了,钱穆年纪轻轻就有扛鼎之作了好不好?

好吧,那我们再看看当时同样年轻的陈寅恪,当初没有任何公开发表的论文,36岁时被学界同仁推荐并经考察后,很快就成为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的导师。

那时候,没有SCI,也没有C刊。

各大学聘任教授,绝不拘泥于学历、学位,惟注重真才实学和发展潜力,其中固然有民国时期中国开高等教育时间较短相对渴求人才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当时的大学基本都秉承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学术体制机制。

事实不断证明,上述这些被聘任的年轻教授,绝大多数无愧于教职,在学术品格、学术价值等方面为中国现代社会的发展进步作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

那时候,是否被高校聘任,重在学界的推荐和实际的学术研究能力,无论年龄段,甚至无论是否公开发表过什么论文或专著,只要被认定有真才实学,便会得到认同,也很快会脱颖而出。

那时候,高校的首长行政权力有限,但学术用人的权力却大得惊人,而今的大学领导,虽说行政权力较之那时大得不得了,但在学术用人上谨小慎微,拘泥于无数条条框框。

看看今天的高校招聘启事,铺天盖地貌似求贤若渴,打开来看,几乎无一例外的是希望聘来“院士”、“长江学者”,并且攀比式、竞争式地开出不断拔高的“待遇”;连普通教师也要求必须具有博士学位。一些地级市的学院,也纷纷把招聘“院士”挂在嘴边,对补充年轻教师的要求也是博士毕业甚至“出站博士后”。

且不说我国的院士有多少,也不说这些高校到底需不需要院士和长江学者,问题是您学校的专业领域究竟需要院士来做什么呢?

不仅如此,一些高校除了要求应聘教师具备博士学位外,还提出了SCI和C刊的要求,有些还列出了具体的篇数。

科学研究是一项复杂艰苦的事业,有时需要长期坚忍不拔的努力,因此,怎么能够要求2、30岁的年轻人读博士期间就必须发表那么多论文呢,这难道不是另一种“大跃进”?

现在,即使进大学校门做了教师,也会被繁复或者莫名其妙的各种考核所疲累,其中一项便是SCI和C刊,大家除了繁重的课时,还得应付没完没了的论文发表的要求,不然,职称、奖金等等,你懂的。

想起那句老话: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图片来自网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璞玉雅藏和田玉官网微信扫码 关注我们

  • 手机咨询13912794059

  • 24小时电话咨询0512-65183307

Copyright © 2012-2023 朝隆合文化传播 版权所有 地址:苏州姑苏区世茂广场南区5幢213-214朝隆合玉器展馆 备案号:苏ICP备16050641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