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告诉别人(古代翡翠怎么抛光)古代翡翠制品,古代无好料?别那么武断,先看看那时的翡翠是怎么加工的~,

发布时间:2023-06-01 11:36浏览次数:times

翡翠,一种极具中国特色的宝石,很受国人的喜爱,甚至还有“玉中之王”的美称。确实,通透、灵动的翡翠也值得如此美誉。

然而一些经常光顾博物馆的朋友可能就发现了,博物馆里的古董翡翠也不少,而能称得上好料子的古翡翠却少之又少,这是什么原因呢?

一些朋友认为古人喜欢半透不透的和田玉,以和田玉为标准,觉得古人只喜欢像和田玉那样所谓“瓷底”的翡翠差料;也有朋友觉得古代开釆工具落后,开不出像现在冰种、玻璃种这样翡翠好料,所以就得出了结论“古代无好料!”

然而事实确实如此吗?今天徐姐就带大家了解一下古代和现代对于翡翠处理的手法的不同,看完之后,您绝对会有不同的理解!

关于古代玉器的加工方式,网上已有不少文章介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故宫博物院清代画家唐荣祚所作《制玉图》,他将全部制玉程序用12张图来表示,图中还画有这一程序所用的各种工具。

1、磨料方面

旧时碾玉所用红沙、黄沙、黑沙都是从天然沙中淘出的,其中黑沙的莫氏硬度最高,可以达到8—9度。捣沙研浆是把琢磨用的沙加工到要求的粗细程度,然后再将捣制好的沙放到器皿中沉淀使粗细分层。

现代蹍玉所用的主要是人造金刚石磨料,莫氏硬度能达到10度,莫氏硬度至少高出古代用的天然解玉沙1度以上,这1度的差别,按绝对硬度相差150倍,即现代所用磨料的绝对硬度至少是古代磨料的150倍!

细度方面:现代最细的钻石粉超过10000目(目是指每英寸筛网上的孔眼数目,目数越高,颗粒越细小),显然,按古代那种“土法水沉分级工艺”得到的天然磨料,细度肯定比现代的钻石磨料粗,且粗细均匀度也差。

2、切割方面

现代切割下料使用的是电机带动的金刚石砂轮片,切割主要走直线、平面运动;而古代切割下料主要使用的是手工线锯,用线据切割可以走曲线、弧面运动。

这样的切割方式带来一个好处,可以将翡翠原石里面种好、色好的部分尽量切割下来,减少丢料,但这样加工出来的产品往往具有不规则形状。

3、机械方面

古代加工大的玉石用“弓子”解开,小的就要用水凳上的“砣”来解了,所谓“砣”指的是轮片,以水凳带动“砣”的旋转来切磨加工玉料。

古时的碾玉设备主要就是水凳,以足蹬踏板为动力(类似老式缝纫机),带动各种“砣”旋转,“砣”上需不停地浇水和沙。

这种古拙方法制作出来的“砣”机,转速不但慢而且不匀、同心度差、震动大,相比现在以电力马达带动的“砣”,可以达到很高的转速,对玉石切磨能力大大加强。

而且现在的“砣”也演化为金刚砂制成,硬度也大大提高,并且不需要浇沙,只要不停地浇水即可。因此,加工能力实在是大大提高了。

而且最关键的是古代磨料及打磨抛光工艺在加工过程中,不仅是效率上的差别,更主要是打磨过程中,“掉渣”现象很严重,容易形成很多小坑小洼。

按照从粗到细的磨料使用原则,好不容易使用上最细的磨料,到了最后一道精磨工序,准备上皮轮抛光时,随机掉渣形成的多个小坑又使前几道精磨工序作废,为了磨平这些凹坑,一切又重头再来。

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便是,由多晶体构成的翡翠矿物,其晶体间存在着间隙,这些间隙是翡翠矿物结构中,强度比较薄弱的部位,尤其是不同矿物成分的晶体间,由于晶体形状不同形成的间隙更大,显得更加薄弱。

打磨过程中,在振动、摩擦力、剪切力等作用因素的影响下,多晶体矿物表面的各个单晶体,有可能在没有被抹平之前,就从晶间空隙薄弱处断裂,整颗、整颗地被抛落,即形成所谓的“掉渣”现象,翡翠的这种矿物结构特性决定了古代注定对其打磨加工性能差。

现代磨料及高速马达的釆用,使翡翠的打磨性能得到极大的提高,在同样的打磨条件下,在打磨过程中,在整粒晶体还没有剥落之前,可迅速将翡翠表面不同硬度的单晶体从中磨削平整,从而较好地避免了整粒晶体被抛下而形成的凹坑现象;

在最后的抛光过程中,釆用现代的超高细度的钻石膏可将翡翠表面抛出镜面效果,这在古代是不可能做到的。这就是为什么在博物馆里很少能看到高光泽的老翡翠的原因。

由于古法玉器加工所使用的磨料、加工设备普遍简陋,效率都很低下,所以使得同样的物件,古代往往要更费工费时费料,且成品质量也远不如现在

4、酸洗方面

相信大家也看过央视等媒体广泛报道的“强酸高温水煮半个月,石头变翡翠”,是一种广为人知的造假工艺。

现代酸洗造假工艺生产的B货翡翠,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最先在香港发现并流入内地的,当时曾经蒙骗了不少消费者,而使用的酸也是硫酸、盐酸、硝酸等强酸。

而古代主要应用的是一些天然植物提取或生物发酵的弱酸,比如柠檬酸、醋酸。按化学反应原理,弱酸很难腐蚀翡翠中的矿物质,多用于洗去表面沟壑处的脏污,并不产生化学反应。

5、染色方面

染色翡翠俗称C货,翡翠的价值首先看种水,其次再看色,满色的“干青”和“铁龙生”价值并不高。纯染色的翡翠相比酸洗的B货少,更多的是B+C货的染色方式。

纯染色的翡翠的造假方法主要是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利用高温使翡翠多晶集合体中晶体之间的间隙扩大,以利于染料的浸入,中间可辅以加压设施,促进染料更快、更深入地染色。

为了方便染色,一般选用较疏松的、档次较低的浅色原料,天然孔隙较多的低档翡翠原料进行染色处理,空隙多有利于色料进入。

市场上常见的是酸洗、充胶、染色一体化的产品,即所谓的B+C货。强酸洗过的中间体已形成通体贯通的、较多孔隙的蜂窝状结构,根据“毛细管效应”液体色料不用加压,都会自动吸进去直达深部,还可染色和充胶同时进行。

这样的仿品远看颜色分布比较均匀,迎光透视颜色在蜂窝状微孔中沉积,表现为网粒状分布的特点,其它方面还具备B货的特征。

古代唯一发现的造假工艺是“焗色”工艺,又叫“老烤色”。其原理是利用高温加快氧化作用,将一些因含褐铁矿而带有黄褐色的翡翠中的二价铁,氧化为三价铁,变成朱红色的赤铁矿,即我们俗称的铁锈红,以冒充价值较高的红翡。

6、注胶方面

现在的翡翠提起注胶,大家都会想到是假货,而实际古代翡翠在制作中进行了两次浸胶处理,根据所雕刻成品样式,在切割成相应形状大小的半成品毛胚料时,就进行了一次浸胶处理;在雕刻完成后,进行后期打磨抛光前,又进行了一次浸胶处理。

第一次浸胶处理处理的目的是加固微裂纹,防止后期雕刻、打磨过程中微裂纹处崩炸,之前说过,古代加工翡翠时,使用低硬度的天然磨料并且釆用线据手工切割下料,加工效率极低,下料极不容易。

而且翡翠的特性是多裂,再加上没有现代的强光电筒,一些翡翠石头内部的微裂纹不容易观察到,只有等切开后才能发现,费很大功夫下好料时,再发现已晚,料又不可能浪费,因此,只能釆取这种工艺措施,减少微裂纹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二次浸胶处理处理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胶液渗透,填补一些翡翠自带的天然孔洞的同时,部分胶液浸入翡翠表面晶间空隙中,将一些易脱落的杂质晶体固定住,在后期的打磨加工过程中,就能最大程度地避免打磨工艺所带来“掉渣”,同时增加抛光后成品的光泽度。

但是古代翡翠浸㬵具有以下特征:首先是量少,因翡翠所带的天然孔隙是有限的,作为填充式的浸胶,其㓎入量受孔隙量的限制不会大,胶量在表面毛孔和微裂隙处分布多些,越往里受阻力影响应该越低,主要是个物理处理过程,基本没有改变天然翡翠固有的理化性质。

其次,表面浸㬵目的是为了提高翡翠的加工打磨性能,保护和加固翡翠裂隙,增加耐久性,增强翡翠表面的平整、光泽度,并不影响翡翠的佩戴和装饰功能,而且所用的㬵是可食用的、耐久力强的天然蛋白质类动物㬵。

现代酸洗注胶翡翠则不同:首先是用胶量大,强酸腐蚀形成的物质流失,大大增加了翡翠原石的孔隙量,形成了贯穿整个翡翠的蜂窝状通道,需要用大量的㬵来填满这些孔道,其腐蚀已破坏了翡翠的原有结构,是个化学过程。

其次,酸洗的目的是为了去除杂质、提高种水,同时形成了方便染色的孔道,而注㬵是为了加固和掩盖酸洗造成的结构破坏。这样的工艺处理都是为了仿种水好的高档翡翠,达到提高售价谋利的目的。

所以,一种是简单的防护处理,而一种则是彻底改变理化性质的造假,做出来的东西哪个好看自然不言也知。徐姐寄语“古代无好料”其实是一种对古代翡翠的误解,只不过是现在处理翡翠的工艺和水品的提高,使翡翠更能展现本身的美。

而且古代少有如今五花八门的造假手段,大家被如今充斥市场的假货照花了眼的同时,自然觉得更为真实的古代翡翠比较丑,觉得“古代无好料”。所以徐姐希望翠友们在选购翡翠时,不要光看“颜值”,更要擦亮双眼,别被无良黑商钻了空子,到时候老祖宗该笑咱们“现代无真料”了~

图文部分源自网络侵删

商品图来源:徐氏翠缘

转载注明来源:

翡翠也有18变?变色的翡翠,是神玉天成?还是假货泛滥?

损失77亿!欧洲“故宫”失窃!盘点那些历史上被盗的珍宝。

琥珀藏麒麟!于谦老师的这块“传家宝”来头甚大啊!

翡翠价格为何居高不下?这些“幕后黑手”出来挨打!!!

点击下方小卡片进入小程序

旗舰店地址:昆明市五华区青云街47号联系电话:0871-65239999概念店地址: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甬道街23-27号联系电话:0871-63618389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璞玉雅藏和田玉官网微信扫码 关注我们

  • 手机咨询13912794059

  • 24小时电话咨询0512-65183307

Copyright © 2012-2023 朝隆合文化传播 版权所有 地址:苏州姑苏区世茂广场南区5幢213-214朝隆合玉器展馆 备案号:苏ICP备16050641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