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裂推荐(唐刀展示)唐刀的款式,《艺术品鉴》物志第11期——唐刀(上),

发布时间:2023-05-31 13:47浏览次数:times
唐帝国通过开明的政治和强大的军事力量,成为当时世界的中心。从唐初的统一战争;盛唐时期所有的对外战争;以及平定安史之乱的平叛战争;唐刀成为了唐帝国威仪和武力的代表,随着唐文化的输出,唐刀对东亚地区刀剑产生了近千年的巨大影响。

(图27)私人研磨唐刀一、史料中的唐刀《唐六典》是唐朝玄宗时期,由李林甫、张九龄、张说编撰的一部行政法典,也是中国最早的会典。《唐六典》卷一六武库令丞职掌条记载 :“刀之制有四,一曰仪刀,二曰障刀,三曰横刀,四曰陌刀”。会典记录了唐代装备刀的名称,这些刀都是唐军装备的制式武器。值得注意一个细节是,唐军的军队标准装备中没有剑。该条目原书注释 :“今仪刀盖古班剑之类,晋、宋已来谓之御刀,后魏曰长刀,皆施龙凤环;至隋,谓之仪刀,装以金银,羽仪所执。鄣刀盖用鄣身以御敌。横刀,佩刀也,兵士所佩,名亦起于隋。陌刀,长刀也,步兵所持,盖古之断马剑”。从这段注释中可以较为清晰的知道,仪刀属于皇室贵胄的仪仗用具,配龙凤环。班剑制度始自汉朝,天子百官皆佩剑上朝,地位较高大臣,皇帝赐“剑履上殿”,后来为了避免出现佩剑行刺,剑刃换成木质。班剑两晋以后逐渐成为仪仗之物。至隋朝,上朝佩剑制度又有所改变,《隋书》卷十二志七载“纳言、黄门、内史令、侍郎、舍人,既夹侍之官,则不脱。其剑皆真刃,非假。既合旧典,弘制依定”,说明在隋朝开始又实行配真剑上朝,这个细节非常值得重视。唐朝初期制度多演习隋制,隋制度在相当大的程度是延续北周的形制。《隋书》记载 :“后周警卫之制,置左右宫伯,掌侍卫之禁……并金甲,各执龙环金饰长刀。……中侍,掌御寝之禁,皆金甲,左执龙环,右执兽环长刀,并饰以金。次左右侍……左执凤环,右执麟环长刀。次左右前侍……左执师子环,右执象环长刀”。从文史资料记载来看,在宫廷内环首刀和剑,仍旧是北周仪卫中重要的兵器形制,隋朝建国是立足于北周,故隋时期佩刀应该为北周制式。鄣刀在目前的史料中也未见详细的描述,也无出土实物可对应,无法考据。横刀是军士常备佩刀。《隋书》卷十二志七载 “一百四十人,分左右,带横刀”,说明横刀自北周时期就诞生,隋沿用。《唐律疏议》卷八卫禁律“诸宿卫者兵仗不得远身” 〔疏〕议曰:兵仗者,谓横刀常带 ;其甲、矟、弓、箭之类,有时应执著者并不得远身。宿卫时,“横刀常带”,故而高宗对为千牛卫将军的王及善说 :“他人非搜辟不得至朕所,卿佩大横刀在朕侧”。《资治通鉴》的胡注中则能发现一些有关横刀名称由来的线索 :“横刀者,用皮襻带之,刀横掖下”。从史料中可知,横刀为双提挂形式,配挂于腰间。陌刀在唐代史料中则有较多的记录,在唐代对外战争和平定“安史之乱”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陌刀起源于隋朝,隋将阚棱善使陌刀,《新唐书》载 :“阚棱,伏威邑人也。貌魁雄,善用两刃刀,其长丈,名曰 " 陌刀 ",一挥杀数人,前无坚对”。隋亡唐兴之后,陌刀随即进入唐军,唐军中李嗣业也是著名的陌刀将,《新唐书》载 :“李嗣业,字嗣业,京兆高陵人。长七尺,膂力绝众。开元中,从安西都护来曜讨十姓苏禄,先登捕虏,累功署昭武校尉。后应募安西,军中初用陌刀,而嗣业尤善,每战必为先锋,所向摧北”;香积寺一战“嗣业谓子仪曰 :今日不蹈万死取一生,则军无类矣。即袒持长刀,大呼出阵前,杀数十人,阵复整。步卒二千以陌刀、长柯斧堵进,所向无前”。太监边令诚冤杀高仙芝、封常清时候“索陌刀手百馀人随而从之”。陌刀在唐军中装备数量占步军的 20%,《太白阴经》卷四器械篇第四十一略云:“弩二分,弦三分……佩刀八分,一万口。陌刀二分,二千五百口,棓二分,二千五百张。马军及陌刀并以啄锤斧钺代,各四分支”。唐代史料中对陌刀的记载极多,天宝初安西、北庭守军中开始流行陌刀。安史之乱各参战部队如郭子仪、李光弼的朔方军 ;封常清、高仙芝所募之兵 ;安禄山叛军中崔乾佑、田承嗣部都有陌刀军。张巡、张兴守城用陌刀杀敌。奉天之难时浑、高固部队,中唐时戍守银、盐、灵、宥的边防军,徐州、淄青等军镇,唐朝廷反复赐陌刀,诸道亦进贡陌刀。朝中禁军中有陌刀,荆南、鄂兵、剑南、江西、湘州等节度、团练、防御兵都用到陌刀,高骈节度淮南时用到陌刀,连黄巢也以大刀长剑为卫。可见至晚唐时陌刀仍很流行。从史料的记载来看,陌刀明确是装备重型步兵以对抗骑兵,陌刀自唐中期盛行,主要装备在安西、北庭都护府,对突厥骑兵起到了极大的遏制和震慑,李嗣业之类陌刀将往往会在敌人骑兵冲击点上进行阻挡,近战时挡其锋之敌骑,史载:“人马具碎”,近战时陌刀的杀伤力、威慑力极大,能镇慑敌骑,稳住攻击阵型,所以在盛唐时期诸军逐渐都设立专门的陌刀手、陌刀将组成的陌刀队。目前尚未发现陌刀考古实物,故至今也不知其形制,在诸多唐代壁画和雕塑中都未见类似实物。

二、考古中的实物

(图1) 法国吉美博物馆藏 唐龙环仪刀至今也无明确考古实物。初唐时期礼仪典章多遵循隋朝,唐朝初期的刀剑制度应该与隋朝近似。笔者有幸在收藏家手中见过北朝仪刀,刃长 1.2 米,柄长 0.3 米左右。从石翁仲和北朝仪刀来看,唐仪刀是环首,环内装饰龙凤纹,鞘室装饰横向鞘束。目前国内隋唐环首出土环首主要是摩羯、狮子纹,龙凤纹较少,法国吉美博物馆有一龙环(图 1),笔者朋友收藏不同风格的唐凤环(图 2),反而是朝鲜半岛和日本出土了不少公元 7-9 世纪龙凤环,这些环首基本都是沿用唐制。仪刀使用是直立在胸口拄于地下,在唐陵石翁仲中能看到形象。陕西碑林博物馆藏李寿墓石雕棺椁上雕刻的武士形象也较为清晰展示了仪刀使用方法(图 3),环内三尖云型。环首与刀柄的衔接很简单,环舌深入木柄,环舌孔与刀茎孔对齐,横向铆接就可固定环首和刀身。

(图2) 唐凤鸟环 私人收藏目前国内考古界公布的唐时期考古实物只有段元哲墓、窦皦墓两只实物,此两只刀现在学界、考古界都认定为横刀。

(图3) 唐 李寿棺椁石雕仪刀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1956 至 1957 年间,在西安东郊韩森寨的段元哲(卒于贞观十三年,639 年)墓中出土了一把带环横刀 :刀身直形,上有加漆木鞘的痕迹,刀刃及环首残损严重,现残长 79 厘米,身宽 3 厘米 ;环首为扁圆形,中央有半圆形隆起的饰件 ;环首与刀柄衔接处包有铜片、套有铜环。1992 年长安县南里王村窦皦(卒于贞观二十年,646 年)墓中出土了一把国内迄今为止所发现的保存最完整、装具最奢华的横刀(图 4):此刀长 84 厘米,厚脊薄刃、直身平背,刀脊上有一行错金小字(□尺∕百折百练∕匠□□兴造);刀茎较宽,上面仍残留有一些朽坏的木柄结构,前后有两段柄束包金为套箍状,金柄束于刃口部有收口,制作极为精巧,靠近环首处的柄束有三道横棱,此处的金箍可能是位于刀鞘口的鞘束,因该刀形制与北周李贤墓出土横刀近似,手柄部分“入鞘”,鞘体朽烂后,其束口留于柄上 ;刀环为扁圆形,中间有一个三角形凸起,出土是环内应系挂一枚猪形水晶坠。窦皦(字师明,唐纳言、左武候大将军、陈国公窦抗之子(窦抗是隋文帝杨坚的外甥,唐开国功臣)。窦曒任职左卫府中郎将(约四品官),封爵平陵县开国公(从二品),贞观元年(627)因病去世,享年 31 岁。当年十月葬于万年县洪固乡樊川之北原。窦曒墓1991 年由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发掘,该墓未被盗掘,出土有陶俑、玉带、铁刀、铜镜、墓志等数十件文物,“大唐上柱国左卫府中郎将平陵县公窦皦墓志铭”一合两石。其中金筐宝钿玉梁鞢躞带用料上乘,制作精致,规格极高,为目前所仅见。金装铁刀保存完整,刀长 0.84 米,环首、直刃、平背、宽茎、珥部及近首处包金,背上有一行错金小字)。据现在考古信息发布知道,窦皦是窦皇后的从兄窦抗之子,也是李世民的远房表兄弟,曾跟随李世民东征西讨、平定天下,于贞观二十年(646)去世。在“武德二年(公元 619 年),被授秦王府右亲卫车骑将军”。我们尚不清楚在武德二年至贞观二十年间窦皦有没有升迁,但据《旧唐书·职官志》(1784 页)和《新唐书·百官志》第 1281—128页载,武德二年的“右亲卫车骑将军”相当于武德七年改名后的“右亲卫郎将”,官品大致为正五品上。李唐王朝建立之处,军队主要由李渊三子分别统领,改名时“其秦王、齐王下领三卫……并准此” 。所以窦皦担任的“秦王府右亲卫车骑将军”的品级可能就是正五品。但窦皦常年在卫府任职,又属秦王李世民一系,因此李世民登基后,被封三品大将军是极有可能的。据该墓中出土的另一件文物“金筐宝钿玉带”来看,窦皦生前可能升职为三品武官(或死后加封)因此这把错金字、包金柄的铁刀也应属于三品武职佩刀,陕西省考古所推测此刀为十六卫大将军(正三品)所用的仪仗横刀。

(图4) 唐 窦皦墓出土横刀笔者曾经在陕西省考古所有幸考察过此刀,近距离观察发现柄残留鲛鱼皮(图 5),隋唐时期刀柄裹鲛革也是遵循旧制,东汉舆服制度规定 :黄门、童子、虎贲及虎贲中郎将之佩刀“皆以白珠鲛为镖口之饰”,敦煌榆林窟 25 窟毗沙门天王壁画中对此细节也有明确展示。《新唐书》地理志中记载江南道进贡中有“鲛革”,这些“鲛革”都是供应少府监制作刀柄之用。剑形刀尖不似后期有明显的反刃,窦皦卒于唐初,极有可能在初唐时期,此类环首横刀尚未出现刀尖反刃。

(图5) 窦皦墓出土横刀 刀柄残留鲛鱼皮黑龙江省宁安县虹鳟鱼场渤海墓地出土的一口铁长刀(图 6),长62.8、刃宽 2.6 厘米。直背直刃,向前斜削成锋。厚背,断面成三角形。刀柄短窄,直长条形,末端有一圆茎孔。唐玄宗时期渤海国国王被册封为“渤海郡王”,渤海国在政治、经济制度上完全模仿唐朝,整个国家深受唐文化影响。其“典章制度,仿自唐朝 ;衣食住行,皆有汉风”,渤海国出土器物可以视作唐物,其刀型为典型唐刀形制。

(图6) 渤海国刀扬州博物馆藏一只征集“宋剑”(图 7),其铭牌为“传扬州朴席乌塔沟河道出土”。此剑保存状态良好,顺柄至尖有 3 道较为明显的弯曲,明显是受到外力后变形所致。刃体横截面为三角形,尖部呈剑形,开制反刃。博物馆给出此剑长度为 98 厘米,宽度 3.2 厘米。以笔者对中国刀剑研究的经验来看,此刀为中唐时期较为典型的唐刀。

(图7) 扬州博物馆藏 唐刀除了国内已知的这四只唐刀,国外博物馆还存有几只著名的隋唐刀剑,主要集中在日本和大都会博物馆。日本正仓院现存“金银钿装唐大刀”是较为明确的唐刀(图8),其装具、鞘室极为华丽。根据《东大寺献物帐》的记载,正仓院中应该有“御大刀”百口,查阅日本相关史料过程中,发现其中冠以“唐大刀”之名的有 13件,但是目前一般认为现存的能够称为“唐大刀”的只有一只,数量的减少应该是由于天平宝字八年(764 年)惠美押胜(藤原仲麻吕)之乱时被借出使用而未归还所导致。这只唐刀收藏于正仓院北仓,全长 99.9 厘米、刀柄长 18.5、鞘长 81.5、刀身长 78.2 厘米。按《献物帐》的原文记载如下 :金银钿荘唐大刀一口,刃长二尺六寸四分,锋者两刃,鲛皮把作山形,葛形裁文,鞘上末金镂作,白皮悬,紫皮带执。对于此刀的争论颇多,国内外学者多有论文发表,基本上日本学者不谈此刀的来源,只是单纯的研究其工艺细节,国内学者基本对此物无法实际接触,故也无法深入研究。从此刀现有的装饰风格和刃型来看,此刀在中国都有出土原型,应该是属于中国传入的唐刀。其刃型刀尖为剑形,刀尖开反刃。

(图8)日本正仓院藏 金银钿装唐大刀

日本资料明确记载的东京国立博物馆藏“水龙剑”(图9)、四天王寺“丙子椒林剑”为隋刀(图 10), “密陀绘唐刀”(图 11)为唐刀。这几只日本存隋、唐刀有剑式、斜直刀尖两种形制。“金银钿装唐大刀”与西安出土的窦皦墓唐刀、扬州博物馆唐刀近似,从窦皦墓刀尖未开制反刃来了看,正仓院藏品和扬州博物馆藏品都是唐中期作品,扬州博物馆的唐刀反刃开制非常犀利,比正仓院刀尖的开制明显有力度。笔者推测是由于正仓院藏品是传世使用之物,后期反复研磨,逐渐失去了反刃制作的细节。“水龙剑”与渤海国出土的刀,形制几乎一致。

(图9)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水龙剑”

(图10)日本四天王寺“丙子椒林剑”

(图11) 正仓院密陀绘唐刀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传洛阳出隋刀(图 12),双摩羯环首,格为浅十字型,两端出云,双附耳提挂,装具皆银质。

(图12)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传洛阳出土隋刀目前国内私人藏家手中尚有数只品相较好的唐刀,其中有一只较为完整的隋刀,其格与大都会博物馆藏品一致。其中一只较为完整的唐刀,装具和提挂附耳与大都会唐刀相似,由于涉及版权问题,本文未做公开。三、壁画、陶俑中的横刀隋、唐壁画中也有不少横刀的图像。总体来说横刀分成有环和无环两种形制。隋、唐初使用环首横刀,壁画上显示有素环和风环。武周开始,环首横刀减少,无环横刀开始增多,此类横刀手柄出现明显的分指和收腰关系,柄首由金属覆盖。

(图13) 隋 潼关税村壁画

陕西潼关税村隋代壁画中有大量武士携带横刀形象(图13)。税村隋墓是迄今为止发掘的等级最高、保存最完善的隋代墓葬,墓主墓志被盗,使得墓主身份成迷,至今尚未明确墓主是何人,但是整个墓室构建宏大,壁画精美,推测为隋太子杨勇之墓。环首横刀环为素环,提挂为双鞘束形式,此种简便的提挂形式,在唐朝依然得以保存,国内收藏家中也有此类实物保存,辽早期壁画中也有体现,内蒙古宝山 1 号辽墓有铭文天赞二年(图 14),壁画中的辽刀提挂形式就是对此类双鞘束的继承和延续。此种风格东传至日本,日本正仓院藏唐样大刀依然保存了此种提挂方式。唐长乐公主墓中的武士佩戴的是三叶环横刀(图 15)。

(图14) 天赞二年辽刀 刀格

(图15) 长乐公主墓仪卫领班无环横刀隋朝就已经出现,太原斛律徹隋墓中武士俑是目前已知年代最早的隋唐无环横刀,山西焦化厂武周时期的无环横刀(图 16),这是较早期的无环横刀形式,此类横刀是对北朝无环横刀的继承,武周时期的的刀首已经有单独金属覆盖。唐懿德太子墓壁画、陶俑中也有相似形制横刀出现(图 17),此类形式逐渐演变成圭首形,风格在晚期完全被辽刀完全继承(图 18)。

(图16) 山西焦化 武周

(图17)懿德太子墓出土陶俑唐刀

(图18) 辽刀首

 未完待续......

本文作者:龚剑

图片提供:龚剑

本文发表于《艺术品鉴》杂志2019年11期

璞玉雅藏和田玉官网微信扫码 关注我们

  • 手机咨询13912794059

  • 24小时电话咨询0512-65183307

Copyright © 2012-2023 朝隆合文化传播 版权所有 地址:苏州姑苏区世茂广场南区5幢213-214朝隆合玉器展馆 备案号:苏ICP备16050641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