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都可以(人生几何不如意)人生几何把酒言欢什么歌,江南风物|人生几何春已夏,不放香醪如蜜甜,

发布时间:2023-05-31 11:56浏览次数:times

原标题:江南风物|人生几何春已夏,不放香醪如蜜甜

原作者:张希奥

注意!!!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苏州的水土,散发着的是甜滋滋的味儿。糖粥、糖年糕、粽子糖、金钱方糕、肉包子、生煎馒头、冰糖、冰糖甲鱼、卤鸭面……从点心到菜肴,苏州人的食物是甜的。吴语昆曲,温软甜糯,苏州人的声音是甜的。

糖粥 图源:摄图网

沈从文的妻子张兆和是苏州人,沈从文追求她时,曾在信中写:“虽然身处乡间,不过,让我这个乡下人喝杯甜酒吧!”后来张兆和的家人答应两人的婚事,她又满心欢喜的给沈从文发电报:“乡下人喝杯甜酒吧!”甜酒成了两人爱情甜蜜的象征,苏州人的爱情是也是甜的。

从前的南咸北甜

然而至少在宋朝时,爱吃甜的是北方人,爱吃咸的是南方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宋明帝好食蜜渍鱁鮧,一食数升。鱁鮧乃今之乌贼肠也,如何以蜜渍食之?大业中,吴郡贡蜜蟹二千头、蜜拥剑四瓮。又何胤嗜糖蟹。大底南人嗜咸,北人嗜甘。”《宋朝事实类苑》中也提到沈括的这段话,且认同了“南人嗜咸,北人嗜甘”的这一观点。那么,为什么从前会有南爱吃咸北爱吃甜的现象呢?

元 钱选 花草蜂蜜(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在唐朝之前,甜味的来源主要是饴糖和蜂蜜。唐代李匡义《资暇集》中写:“余弱冠前,步月洛阳之绥福里,方见夜作。问之,云:‘乳饧(糖)。’时新开是肆,每斤六十文。”

而据《新唐书》载“(文宗大和)八年天下岁铸钱不及十万缗”,因此,乳饧每斤六十文,于当时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不是王公贵族、达官贵人,还真买不起糖。

在唐以前,经济重心尚未完成南移,北方的经济发展更有优势,制糖能力更强,对糖的消费能力也更高,再加上此时的南北贸易与后世相比还没有那么发达,北方产的糖大部分也都在北方消费了。多种因素的叠加,使得北方人比南方人更容易接触到糖,饮食上当然也就更偏甜。

苏州人从什么时候起开始爱上了甜?

苏州人的饮食偏好变化,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西晋末年,天下大乱,随着“衣冠南渡”的进程,北方的许多士族迁徙到江南地区,也把北方的口味带来了江南,甜味开始在江南的土地上萌芽。宋代后期,宋室南渡,迁都临安,更多的官员富商从北方迁徙到苏杭一带,南北之间的饮食文化再一次互相交融、互相影响。

元代,吴地最早的饮食专著《云林堂饮食制度集》面世,书中提到一个用糖作原料给“酸笋”调味的方子,“用笋汁,入白梅、糖霜或白沙糖、生姜自然汁少许、调和合味。入笋淹少时,冷啖”,想来在腌制酸笋时,加入一些糖,能让酸笋增味不少,酸酸甜甜,口味更加丰富。做田螺时,也可“用沙糖浓拌,淹饭顷”。可见元代时吴地的部分菜肴,已有用糖调味的思路。

元 钱选 笋图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元末明初,苏州一本饮食专著《易牙遗意》中“脯鲊类”和“蔬菜类”的49道菜肴中,用到的糖的有7道,而“糕饵类”与“果实类”则几乎个个有糖,花样很多,如生糖糕、糖桔、糖林檎、糖脆梅、糖杨梅……

明朝中后期,制糖技术和甘蔗种植技术在民间逐渐推广,《天工开物》第六卷记录了当时领先世界的制糖法,用此法制糖,可得到“洁白如雪”的精制糖。糖的质量大幅提升,价格大幅下降,糖也从王公贵族走入了寻常富商家,主要产自福建、广东的糖被大量运到了富庶的江南一带,苏州的富商们,终于实现了“蔗糖自由”。

白糖 图源:摄图网

清中期之后,糖彻底走入了寻常百姓家,成为普通百姓的日常消费品,至此,“南咸北甜”的格局完全改变,“南甜北咸”成为主流。在普遍爱甜口的江南,苏州人的嗜甜更是尤为突出。《清稗类钞》载:“苏人以讲究饮食闻于时,凡中流社会以上之人家,正餐小食无不力求精美,尤喜食多脂肪品,乡人亦然,至其烹饪之法,概皆五味调和,惟多用糖,又喜加五香。”

苏州人的甜口饮食闻名一时,苏州人的糕点也声名鹊起,清朝著名美食博主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分享了一个“夹层糕”的方子,“以纯糯粉作糕,分作三层:一层粉,一层猪油、白糖,夹好蒸之,蒸熟切开。苏州人法也。”

苏州人有多爱甜食?

在苏州重要的节令食物中,你总能看到糖的影子。正月十五,高喊甜党万岁的苏州人吃的当然是甜汤圆。袁景澜在《咏粉团》一诗中写:“磨粉沙糖纤手抟,上灯时节记牢丸,揉搓细杂花糕榼,错落匀圆订果盘。”

汤圆 图源:摄图网

二月二,苏州人有吃年糕的传统,据《苏州府志》载:“二月二日食年糕,曰撑腰”,这年糕用黍粉和糖制成,自然是甜的。

《海虞风俗竹枝词》中写道:“今朝夏至莫相忘,麦粥熬成和白糖。”夏至时,要来一碗新小麦和糖及苡仁、芡实、莲心、红枣煮的夏至粥,消暑必不可少。

明 仇英 乞巧图(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七夕时节,要吃巧果,清代记录苏州一带节令习俗的著作《清嘉录》中写:“七夕前,市上已卖巧果,有以白面和糖,绾作苧结之形,油汆令脆者,俗呼为苧结。”巧果是糖油混合物,又酥脆又甜,就没有不好吃的可能。另一首《海虞风俗竹枝词》夸巧果美味,曰:“制成巧果味甚夸,小剪新裁别样花。搓粉和糖油炮烙,外旁还糁黑芝麻。”

重阳节吃重阳糕,“以糖、肉、诸果杂面为糕”,原料和五仁月饼差不多。

重阳糕 图源:摄图网

冬至时常用来祭祀和送礼的冬至团,则是用面团包着糖、肉、菜、果、豇豆沙、芦菔丝的馅所做,也是糖与肉的奇妙组合。

天气变冷后,夜里也常有人卖麦芽糖,《清嘉录》云:“土人以麦芽熬米为糖,名曰‘饧糖’。寒宵担卖,锣声铿然,凄绝街巷。”苏州特色的有一种葱管糖,是用葱花猪油块与饧糖、花生仁合制成的。

成年、婚庆、生子等礼俗中,象征喜庆的糖亦不会缺席。女子及笄之时,需赠送亲朋好友“上头糕”。举行婚礼前,女子给男子回礼中要有糕果。生孩子后,亲戚要带着糖、核桃、龙眼等看望产妇。孩子满月之时,则要用糖和面粉做成“期团”送给亲邻。

清 徐扬 姑苏繁华图(局部)辽宁省博物馆藏

苏州精致的甜点也受到各地人民的喜爱。《沪江商业市景词》中写的“姑苏糖食各般陈, 糕饼多嵌百果仁”一句,就可见上海人对来自姑苏的糖食很是买账,又如《吴门新竹枝》写:“春来一别几回肠,遣尔琼瑶湘竹筐。今日张盘无别物,枣泥麻饼脆松糖”,足见苏州特产“枣泥麻饼”和“松子糖”作为访亲问友伴手礼的份量。

清 徐扬 姑苏繁华图(局部)辽宁省博物馆藏

糖之于苏州,不仅仅是餐桌上的一味调味料。节俗、宗教、医疗、甚至染织业,你能在苏州人生活的各个角落里发现糖的影子。

“吴俗信鬼,病必延巫。”吴地特有的宗教习俗,在十二月二十五日喝“口数粥”,食用此粥,有驱赶疫鬼之意。苏州人认为可以驱疫鬼的“口数粥”如何做成呢?《口数粥词》云:“家家腊月二十五,淅米如珠和豆煮,大杓轑铛分口数,疫鬼闻香走无处。馊薑屑桂浇庶糖,滑甘无比胜黄粱。”注入灵魂的步骤,一定是浇蔗糖。

明初的医书,出现了大量用糖的处方。到了吴地,用糖来食疗养生,亦很常见。例如,将薏米淘净,和百米一起煮粥,再加一两匙白糖,就是一个去湿气、利肠胃的食疗方子。又如《常昭合志稿》中所写,立夏煮豆和糖吃,可以避免夏日的常见病:疰夏。

此外,糖还出现在染织业当中。《揭阳县续志》中说揭阳糖是江南染丝的必需品,又说用糖来染丝,能让成品变得又白又香。

清 萧晨《桃源图》(局部)扬州市博物馆藏

此事若在别地总觉得古怪,但若发生在吴地,却又觉得稀松平常起来。或许因为,糖在苏州总是有其独特地位的。糖组成了苏州人的血肉,更是苏州的灵魂。

如果你在苏州,不妨好好闻一闻,这里的空气,是不是蜜糖味?

参考文献:

1. 陈婷.苏州糖文化研究【J】.农业考古.2015(03):233-236

2. 刘丹.中国古代糖史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S2)

如何品味“苏州之甜”

产品信息:

出品:吴文化博物馆

研发:吴博文创×贝贝瓶上海

原料:异麦芽酮糖醇,葡萄口味

产品尺寸:230*65*13mm

价格:18元

产品特色:异麦芽酮糖醇的甜度仅为蔗糖类的50%左右,口感清淡,不致龋齿,可作为糖尿病人代糖使用,0脂0糖。

购买渠道:吴文化博物馆二楼文创区有售,欢迎您预约参观

如何深度体验“苏州人文”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璞玉雅藏和田玉官网微信扫码 关注我们

  • 手机咨询13912794059

  • 24小时电话咨询0512-65183307

Copyright © 2012-2023 朝隆合文化传播 版权所有 地址:苏州姑苏区世茂广场南区5幢213-214朝隆合玉器展馆 备案号:苏ICP备16050641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