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了吗(昆仑山在新疆的哪个地方)昆仑山是不是在新疆,这位维吾尔族人在昆仑山打猎,打中一只黄羊,发现了大型和田玉矿,

发布时间:2023-05-30 15:03浏览次数:times

无论如何,玉门关这个地名都是历史的见证。如今,站在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我们可以想象这样的场景:来自遥远路途上的西域客商,在比丝绸之路更悠久的历史时空里,将和田美玉传入中原,进而使其成为中国文化的一种载体甚至象征。在湿润、洁白的玉脂里,分明还飘散着在清脆中略带沙哑的驼铃声,分明还带着西域客商的体温。

玉石之路是丝绸之路和青铜之路的前身,它贯穿东西,是早期的沟通中西交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它以新疆和田为中心,向东西两翼运出和田玉,沿河西走廊或北部大草原向东渐进到达中原地区。

美玉与河流一样有源头,和田玉见证中原与内地6000多年的交融史。

“玉石之路”有着6000多年的历史,今天的学者研究证实这条路要早于丝绸之路3000年。其后的青铜之路和丝绸之路是一对相辅相成的概念,而青铜之路活跃于夏商周三代。

相传,3000年前的周穆王驾八骏马车西巡游猎,他从中原出发,途经甘肃、内蒙古和新疆,最终抵达昆仑山西麓。在那里,他受到了当时仍是母系社会的部落首领西王母的热情款待,甚至还传出了一段美好的“爱情佳话”。

唐代诗人李商隐《瑶池》:“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说的就是西王母与周穆王相会后的思念。分别时,西王母赠送了周穆王八车宝石,想必那些宝石中一定不会少去我们熟知的和田美玉。而在返回的途中,周穆王又从一些采玉、琢玉的部落获取了不少玉石,可谓满载而归。

这也许是和田玉由新疆进入中原最早并较可信的史籍。3000多年后,郭沫若先生也写诗说:“国玉出昆山,西巡竹纪年。中原王母迹,献玉贺平安。”

西汉时期,汉武帝打通了丝绸之路,实际上也是进一步开发了玉石之路。西域的客商们把中原大量的丝绸和药材运往西域,又向中原运来了大量的西域的玉石和当地的特产。玉石之路的驿站之上,因为汉武帝而拥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玉门关”。在这里,西域的美玉意味着真正进入了中原王朝的势力范围,而玉石之路也成了内地和新疆最早文化交流、民族融合、经济互促发展的一部历史。

虽然,今天我们一些学者认为,商代至汉代早期玉料不是来自新疆和田,而是来源于古代被称为“昆仑山”的祁连山之中,新疆和田玉进入中原的准确年代是汉代中期(于明《新疆和田玉开采史》),但这并不意味着商代至汉代西域与中原之间就没有交流。

诞生了昆仑神话的昆仑山,在《山海经》被称作是海内最高的山,而神话主要记载了人类从诞生到发展的重要历程,距今已有360万年的历史,其产生、流传过程与华夏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是同步的。此时,一个站在和田玉源头的小村庄,便在人们的眼前渐渐清晰了起来。发源于喀喇昆仑山和昆仑山的和田河,北流入塔里木盆地,穿过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汇入塔里木河,流动着的也是昆仑山的血脉与文化。

和田玉的源头就在于田县阿羌乡的流水村(现名喀什塔什)。

流水村位于昆仑高山腹地,与西藏毗邻,这里海拨3000多米,气候寒冷,连青稞也无法成熟。村子周围全是白雪皑皑昆仑冰峰,最高海拔6000米以上,山上的雪长年不化。村子的旁边是一条从昆仑峡谷里流出的小河边,河水奔腾而去,却将歌声永远地留在了村庄。村里的人们以采玉为生,一个个都自称是“昆仑鹰”,村子也是从昆仑山下而来所有采玉人从昆仑山下来唯一和最佳的“出山口”。和田河与克里雅河均发源在这里,同时,这里也是和田玉脉矿床的发源地。

克里雅河在村子的东面,和田河在村子的西边,它们虽说像一个母亲生下的两个女儿,同属于昆仑山,但和田河的水源打要比克里雅河大,因此,冲击力更强,源头玉石资源都被河水冲刷到了河床里,随凶猛的河水冲到了和田绿洲,因而和田河只出和田玉籽料。克里雅河因为无法将巨大连片的玉矿石冲下河床,但此处玉矿脉分布广、储量大,所以这里多出和田玉山料,历史上的著名大型玉石矿都产生在这里。

这便是和田玉籽料与山料的由来。它们与河流一样都属于昆仑山。因此,当地自古就有一条谚语:要想上山去找玉,唯一一条路是水路。

在元代之前,人们获得的和田玉主要是籽料,都是采玉人从河里“捞”出的。

元以后,随着需求的加大以及生产水平的提高,人们才开始创造技术来开采山料。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山料又成为人们的主要玉石用料。这也是当时技术文明进步的印证。

阿拉玛斯玉矿是近代田玉山料著名产地。对于它的开采年代,史料没有明确记载。相传,有位维吾尔族老人上山打猎,在流水村附近的色地古拉木山,他射中了一只黄羊。

黄羊受伤后一路狂奔,猎人顺着血迹追寻,攀越三座大山之后才找到了死去的黄羊。但猎人却意外发现在黄羊的尸体旁边有两块奇异的石头露出地面,它们光亮润滑,坚硬异常,四面无裂纹,通身无斑点,就好肥硕透明的羊尾巴油,越看越让人爱。

于是,猎人舍弃了黄羊,背回这块20多千克的石头。这事儿很快便被传了出去,一位玉石商人闻讯赶来,一眼就认出那两块石头是两块美玉,不仅将它们换了回去,还与当地人签订了采挖玉石的合同。这之后便有了阿拉玛斯玉矿。

民国时期,阿拉玛斯两个著名的玉石矿,戚家坑和杨家坑,它们都以“戚”姓与“杨”姓人在此建矿开玉而得名。戚姓人与杨姓人都是天津人,戚姓人是商人出身,1918年通过于阗县知事冯四经向新疆当局呈转试办流水山玉矿的要求,声称“堪明于阗县南300余里之流水山地方,有碴子玉坎井一处,请发照试办”。但当局虽没有为其办理证照,但允许戚姓人在其地自由开采。

由此,“戚家坑”也就成为优质和田玉矿山的代名词。其矿区采坑约40米,出产白玉、青白玉甚多,其中优质白玉占1/3,深得当时各著名玉器厂家的青昧,被称为“戚家坑”,备受赞誉,影响较大。

杨姓人也是商人,但开矿要比戚姓人晚七八年,也许是见戚家坑的生意好,杨姓人也决定在这里开矿。为了寻找新的矿脉,杨姓人的女儿和女婿都死在了山上,但他们最终在阿拉玛斯发现了玉石矿脉,一经开采即引起轰动。

然而,不管是戚家坑还是杨家坑,当时都因为高原缺氧、气候寒冷、交通困难,以及生产设备的落后,很多采玉人都为此搭上了性命,甚至有“十去一还”之说。

今天的流水村据说叫“柳什”,是汉语“玉石”村的转音,因此,流水村也叫“玉石村”。一个小的村庄就这样站在了玉石的源头之上,让古代先民从昆仑山和田一带,由近及远地向东西两翼延伸,把和田玉运到很远的地方。向东经甘肃、宁夏、山西,入河南;向西经乌兹别克斯坦,到地中海沿岸的欧亚各国。

结语:元代维吾尔族诗人:“采玉河边青石子,收来东国易桑麻。”今天,面对和田河中那些寻找美玉的人们,我们其实也可以说他们是在寻找人们的历史。昆仑神话与美玉都在告诉新旧人们这样一个简单和朴素的道理:中华民族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早就有了比6000年更漫长的交融史。(文/路生)

举报/反馈

璞玉雅藏和田玉官网微信扫码 关注我们

  • 手机咨询13912794059

  • 24小时电话咨询0512-65183307

Copyright © 2012-2023 朝隆合文化传播 版权所有 地址:苏州姑苏区世茂广场南区5幢213-214朝隆合玉器展馆 备案号:苏ICP备16050641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