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揭秘(雒县是三国哪里)雒三桂书法作品,雒三桂:文化底蕴下的优雅,

发布时间:2023-05-30 12:29浏览次数:times

艺术家简介

雒三桂,河南武陟人。

历史学学士、硕士,文学博士。文化史学者、书画家、书画理论家。

现为重庆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书卷气是什么?重庆大学艺术学院院长雒三桂早在《心性、修养与文人书法》一文中给出了自己的理解 :“是一种温润的、舒徐的、淡远的、不急不燥的气息,这种气息来自书写者的内心,也最能洞见书写者的内心修为与文化修养。”

身兼文化史学者、文学博士、书画理论家等多重身份的雒三桂,从观念到形式,从书法到艺术,在跨文化的艺术底蕴中,孜孜不倦,如痴如醉。在书法艺术创作之中,他研究并探索着审美精神及审美境界的特殊规律,将艺术灵气与文学修养贯穿于跳跃性的思维之中,始终执着并坚定地保持着自我对艺术独有的敏锐与判断。

雒三桂从小就深受热爱书法的父亲影响。大三时,他正式拿起毛笔练习书法,一直坚持到了现在。十几年前,他有幸拜孙其峰先生为师,孙先生在教导之时,要求雒三桂在绘画中注意运用书法功底。“什么时候你的书法工夫都恰当地运用到了自己的绘画中,你的绘画就成了。”雒三桂时刻谨记先生教导,不敢放松对书法的研究与学习。

雒三桂坦言,无论是对文化符号和形式的探索,还是色彩与艺术的相互融合,单就中国水墨艺术而言 :“无论艺术形式怎样变化,其内在的核心,即思想与形式相统一的美的创造却不能改变,否则艺术就失去了意义。”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形成一方面与其所使用的材质有关,更与中国传统哲学有关。因而只有理解整个系统的艺术文化性质时,人们才可能从现象之中提取精华,再变化为形式语言。“真正的有文化不但需要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更要熟悉、理解这些文化经典所蕴藏的无比丰厚的思想与哲学。”

当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推翻了牛顿学说建立起来的世界观,人们的时空观从此改变,艺术也冲破了传统的藩篱,以更高的层次,更丰富的意义去表现这个世界。谈起艺术教育,雒三桂的观点清晰明朗,他既已在文化中得以修炼,又熟稔未来该去向何方。“书画教育的核心是审美教育。汉字书写的点画形式与结构形式训练,使人在笔墨学习实践中体会到汉字点画的形质之美,以及典雅、中和、雄峻、壮阔、淡泊、均衡、高古等一系列审美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特别是文人绘画,从其创始的那天起,就强调心灵与自然的融汇与感应,所谓‘澄怀观道’,通过对自然之美的体悟与观察,用笔墨将其展现于纸上或绢上。绘画与诗歌是相通的,苏轼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因此,中国传统书法绘画的学习与传播是最好的美育教育手段。中国传统书法绘画的难度如此之高,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必须注意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而设置不同水平的教材,在照顾大众水平的同时还要注意因材施教。在传播专业技能的同时,文化教育更不能或缺,否则事倍功半。”

纵观雒三桂的艺术研究,我们似乎读到了他的艺术精神和社会担当。他对艺术自身的创作规律和独特艺术语言的把握、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人文特质的独特注解以及自身艺术特质的精神品质,在他的身上都得到了完美的诠释。我们不难发现,雒三桂自身的那份恪守与尊重、扎实透彻的探讨品质和对人文艺术的表达态度已然浸透于他深厚的文化素养之中。就像他所说 :“艺术家必须有丰富深厚的思想,才可能创作出有丰富内涵的作品。”

雒三桂 书法

对 话

雒三桂

艺术品鉴:受教育阶段,您主攻历史与文学,之后也对管理方面有所研究。从这些教育经历来看,您似乎并不是常俗意义上的“科班书法家”,这些历史、文学、管理的学习经历对你的书法创作有着怎样的意义?

雒三桂 :实际上,中国书法艺术是文化而不是技巧。书法艺术之美及其艺术创造建立在文化的基础之上,而绝非建立在书写的技巧之上。因此,我的教育经历使我无意中走了一条中国传统书法艺术最正宗的发展道路,先读书,打好文化的根基,同时练习书法。良好的文史基础教育使我能够走到今天,而且以后还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这是所谓的“科班”出身所无法比拟的。

雒三桂 书法

艺术品鉴:您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接触到书法,开始系统学习的?是否可以透露一下您随孙其峰先生学习书法的具体经历?

雒三桂 :关于书法学习,我从小就受到热爱书法的父亲的影响。父亲虽然只读了两年私塾,但非常有艺术天赋,毛笔字写得非常好。童年的时候,一到腊月底,几乎半个村子的春联和农家春帖都是我父亲写的。上了大学之后,我开始真正关注书法。大三的时候,学习压力较小,就开始拿起毛笔练习书法,断断续续一直坚持到现在。十几年前,有幸拜孙其峰先生为师。孙先生是海内著名的花鸟画家,同时也是杰出的书法家,篆书、隶书和草书都非常棒。从孙先生的书法中,我体会到了金石气,体会到了老辣、高古等各种审美意象。孙先生也常常教导我,在绘画中要注意运用自己的书法功底,什么时候我的书法工夫都恰当地运用到了自己的绘画中了,我的绘画就成了。我一直谨记先生的教导,不敢放松书法的研究与学习。

雒三桂 《墨竹》

艺术品鉴:《文心雕龙》讲,优秀的文学作品包含“隐”“秀”两种特点。您认为书法中的“显”“隐”之道体现在哪?

雒三桂 :《文心雕龙》的“显”与“隐”,其实主要讨论的是艺术形式与内涵之间的关系。从文学角度看,文学艺术的“显”与“隐”,即外在的形式美与内在的蕴藉之美,即画家常说的内美,是相辅相成,互相生发,缺一不可的。具体到书法艺术,就是书法的内在神韵借助、依托汉字点画的形质而显现出来,使观赏者能够藉此感受到蕴含于点画的结构、形质之中的雄健、清丽、中和、均衡、淡雅、高古等艺术之美。离开了合适的结构与点画形质,这些艺术之美也就失去了依托,失去了凭藉,就不可能存在。古代书法经典作品之所以能够穿越千年而依然使我们今天的人们感受到其优雅美好,原因就在于古人笔下的点画形质符合人类的基本审美规律,有可以穿越千年而依然生动活泼的美感。

雒三桂《八大山人笔意》

艺术品鉴:2005 年, 您 参 与 编 写了全国十二五普通高等院校书法教材《中国书法史》,你觉得编写高校教材和通常写书有何不同?

雒三桂 :我 2005 年撰写的那部全国十二五普通高等院校书法教材《中国书法史》在今天看来有许多缺陷,必须修订。撰写教材必须用最少的文字传达最丰富的信息,因为字数必须控制在 20 万以内,同时必须将中国历代书法艺术的基本历史勾勒出来。而一般的著作则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任意发挥,越丰富、越有深度越好。后来我在那本教材的基础上不断修订,已经出来第二版,近 30 万字。我还在不断修订增补,现在已经有近40 万字了。下次作为单独的著作再版的时候,会更加完善。

雒三桂《写元人竹石图》

艺术品鉴:现代生活方式造就了新的心理文化景观,当代艺术家更偏重于利用水墨材质进行观念性表达。这是否意味着当代艺术环境中,水墨作为创作材料的媒介性正在被强调,而其中曾沉淀下的中国传统美学观也正随之被重构?你认为水与墨在中国传统艺术中有着怎样的精神内涵?

雒三桂 :当代艺术家偏重于用水墨材质进行观念性表达只是一种艺术形式的改变,而且这种改变是否真正具有艺术价值还值得商榷,起码有待观察。当代艺术家之所以走上用水墨材质进行所谓观念性表达的道路有两个原因 :首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断裂,其次是中国传统艺术之艰难。中国书法与中国绘画互相生发,又以丰厚的文化修养为根基,注定了要达到中国书画艺术的高层次是一件极其艰难的事情,需要一个人毕生的努力与学习,绝不可能在十年八年中取得什么成绩。如果天赋不够,文化修养不够,即使苦练数十年也可能只是个门外汉。因此,许多从事艺术的人开始走捷径。当然,理由看上去很充分,也很高大上 :创新!但艺术之新绝不可能凭空而生,必须建立在对前代艺术的充分理解与消化吸收上。没有根据的创新只是海市蜃楼。而且“新”只是时间概念,“美”才是目的。形式的新并不难,难的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新。基础越牢靠,楼也能建的越高。没有牢靠的基础而想修高楼,根本不可能。所以,单纯强调材料的媒介性毫无意义,也不可能对中国传统美学形式“重构”。无论形式如何的“新”,如果没有丰厚的、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内涵,这种“新”也必然被历史所淘汰。

艺术品鉴:在这样的心理景观与艺术环境下,比起艺术的审美效果,人们似乎更加注重作品的阐释效果。对此您怎么看?

雒三桂:所有的阐释都基于被阐释的对象有丰富的、与阐释文字相符合的思想内涵。如果不是这样,阐释就毫无意义。艺术家必须有丰富深厚的思想,才可能创作出有丰富内涵的作品。一个基本不读书的人不可能有深刻的艺术创造。因此,我们所常见的现象,是将实际上毫无意义的形式通过过度的阐释使其变得有“意义”。制造一般人读不懂的新名词,故意将本来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就变成了一种常见现象。用古人的话说,就是以高深掩浅薄,如此而已。各行各业都有这个问题,而艺术界尤其突出。

雒三桂 书法

雒三桂 书法

艺术品鉴:这些年来,一直有着所谓的国学热,您为何又说似乎中国传统文化在近几十年来被轻视?您认为现下所谓的国学热是否仅仅是流于表面?如何才能向更深层探入?

雒三桂 :近几十年来,由于特殊的社会环境与文化政策,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最明显的例子,是今天能够读懂中国基本文化经典的人大为减少,甚至凤毛麟角。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我们的教育政策严重轻视传统文化教育。但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百姓生活水平日渐提高,人们的文化自信在逐步恢复,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播也日渐兴起。但到目前为止,“国学”热还基本停留在非常初级的表面,不能进一步深入。比如几乎所有的“国学”训练班,其所教授的内容都局限在《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幼学丛林》一类古代的少儿入门读物上,好一点的宣讲一些《史记》《三国》等史书中的故事。这些东西根本不能代表国学,甚至连入门都算不上。

雒三桂 书法

真正的“国学”即中国传统学术文化是一整套的文化思想体系,包括儒家、佛教与道教等。一部《四库全书》就收录了中国历代文化经典三千多部,分经、史、子、集四部。即使如此,《四库全书》所收录的也只是浩如烟海的中国历代典籍的一小部分,当然是最经典的部分,但不包括佛教经典,也不包括乾隆以后至今的上万部各种经典著作。要想真正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从小学教育抓起,真正让孩子从入学时起就接触文言文,学习历代文化经典。白话文的推行可能是中国文化史上最大的一次错误,白话文根本就不用学,以白话文为基础的中小学语文教育严重割裂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实际上,文言文的学习与现代社会发展根本不冲突,传统诗文经典的生动鲜活、含蓄蕴藉可以大大提高人的表达能力,提高人们的想象能力。中国传统的诗文书画本质上还是一种美育教育,在使人们学到文化的同时,还大大提高人们的艺术审美能力。因此,我们的“国学”教育任重道远。

艺术品鉴:您在《文化才是书法的灵魂》一文中提到:“美育教育的核心是书画教育。数十年来的书画教育,特别是中国画与书法教育,基本上是失败的。”那么书画教育的核心是什么?对于不同阶段的人群,教育的侧重点是否会有所不同?

雒三桂 :书画教育的核心是审美教育。汉字书写的点画形式与结构形式训练,使人在笔墨学习实践中体会到汉字点画的形质之美,以及典雅、中和、雄峻、壮阔、淡泊、均衡、高古等一系列审美,在享受书写过程的流畅的同时,使自己的心灵得到美的陶冶。因此,中国传统书法绘画的学习与传播是最好的美育教育手段。中国传统书法绘画的难度如此之高,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必须注意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而设置不同水平的教材,在照顾大众水平的同时还要注意因材施教。而在传播专业技能的同时,文化教育更不能或缺,否则事倍功半。

艺术品鉴:现在的艺术考试招生文化课分数线很低,这是否能够保证现下科班出身的书法艺术生对书法的深刻体会?

雒三桂 :现在各专业艺术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的艺术学院招生存在严重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艺术生的文化课分数太低,其文化素质根本不能支撑艺术教育的需要。我在数年前就讲过,艺术是第一等聪明的人才能从事的事业,但我们的高考政策却与这种艺术规律恰好相反,艺术生的文化课分数普遍低于一本分数线。这种状况不改变,就很难提高艺术教育的水平。目前的书法专业就存在这个问题。由于录取分数线较低,学生素质不高,入校之后又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书写技巧的练习上,没有多少时间认真读书,因此未来的发展空间十分有限。艺术并不神秘,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有一定的艺术天赋,只要有恰当的训练,就能很快入门。而学习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学生未来的发展空间。因此,我希望文化基础好的学生能多关注艺术专业,多多报考。

雒三桂 《山水扇面》

艺术品鉴:请您谈谈未来的创作和研究方向。

雒三桂 :我未来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中国书法史与古代艺术理论的研究上。笔墨实践也不能落下,需要花费很多精力。但由于杂事缠身,真正能够将精力转移到艺术实践得退休之后了,非常遗憾。但我比较有信心的是多年的学习心得最终都会转化为笔下的优雅与流丽。六十岁以后,才是我的艺术生命真正开始绽放的时候。

雒三桂 《老松图》

璞玉雅藏和田玉官网微信扫码 关注我们

  • 手机咨询13912794059

  • 24小时电话咨询0512-65183307

Copyright © 2012-2023 朝隆合文化传播 版权所有 地址:苏州姑苏区世茂广场南区5幢213-214朝隆合玉器展馆 备案号:苏ICP备16050641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