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揭秘(古琴与书法谁地位更高一些呢)古琴和古琴文化,古琴与书画的雅俗,

发布时间:2023-05-27 14:26浏览次数:times

   2016年12月31日,在国家图书馆,书画古琴艺术家郭关先生给大家带来了一场生动的“古琴与书画”讲座,郭关先生把书画与古琴两门艺术交叉对比,详细的从各个角度讲述了古琴书画艺术的互通性,并通过大量图片实例与演奏示范让听众切身体会到了两门艺术的审美共通性。

(郭关讲座部份内容)

古琴与书画的审美雅俗问题

在绘画中对于“俗”的批评,北宋韩拙就认为:作画之病者众矣,惟俗病最大,元代黄公望就提出:作画大要,去甜、去俗。清人邹一桂则指出“俗气”如“村女涂脂”,并置于绘画六忌之首。古代的书画大师,被称为逸品的艺术家比如有元代的倪瓒、清代的弘仁、八大等,我们会发现历史上评价较高的艺术家作品大多以水墨为主,中国画历史中浓墨重彩的作品也有不少,但大多历史地位不如抒写性情的文人水墨画高,这其实与书画上追求画外之意、雅致高洁的审美有关系,浓墨重彩、炫技夺目的作品往往会被认为格调不高,顶多称为能品,尚不能入逸品之列,自古中国画就有着“赏心为上,悦目为下”的说法。郎世宁的画虽然技术独到但在格调上比不上倪瓒,米芾的书法技术其实比王羲之更丰富,但格调气息上却没有二王高雅。当然究其原因还是与道家追求见素抱朴、清静无为;佛家追求泯除色欲,无垢无染、空寂清灵;儒家追求中正平和的思想有关。浓墨重彩的东西自然与朴素、与空灵、与平和会有所距离,在我们中国人的审美中往往高雅的作品都在某些方面符合儒释道三家精神的最高追求,这在古琴音乐上也是如此,古代琴论说:喜工柔媚则俗,落指重浊则俗,性好热闹则俗,取音粗厉则俗,入弦仓促则俗,气质浮躁则俗,反之者,为雅。古琴音乐如果演奏的目的就是为了取悦他人,抓人耳朵,自然就容易低俗,这也是为什么古琴自古就有“琴悦己”之说,音乐中为了取悦他人,为了抓人耳朵的手段其实不外于乎强化音乐元素的对比,增强旋律的动感,使得音乐性增强自然就悦耳,这是所有音乐的共同手法,这样的演奏目的倾向自然会就会有琴人在演奏时下指力度会加重,加大音响效果,速度加快,增强旋律性,对比强烈、扣人心弦,这样就相当于绘画中的浓墨重彩,大红大绿自然容易吸引人的目光,但从上述古人的雅俗观上来说,浓墨重彩的东西离雅就容易远,离俗就容易近,琴乐的演奏也是如此,重力度、快速度、很炫的旋律、很强的对比自然容易引起听觉的刺激,获得听觉的快感,但往往这样就离古人对琴乐高雅的审美追求就越远,道家追求大音希声,佛家追求空灵寂静、儒家追求平和之音,所谓太古遗音,弦外之意、清微淡远是古时琴人追求的理想琴音,当然追求是追求,现实是现实,现实与追求往往是不统一的,这样才构成了艺术品丰富立体的审美,现实存世的琴曲中有出尘脱俗,曲高和寡的,也有人情世故的,悲欢离合的,也有俗曲雅弹,雅曲俗弹,但雅俗之间一直存在于历史的长河之中。

古琴与书画的空间

下在我们再来谈谈书画与琴乐中的空间问题,书画是属于图像的艺术,涉及到图像就一定会涉及到空间,书法与绘画都是平面的二维艺术,书法在视觉空间的表达上没有绘画表达的那么明显,但书法通过大字与小字的搭配、浓墨淡墨的搭配,现代书法中甚至通过装裱的颜色搭配等等来营造一种远近的空间感,这种空间的远近、大小等,归纳起来都可以称之为视觉上的“节奏”,书画虽然是在二维的纸面上进行创作,但艺术家们往往不满足于此,西方古典绘画很大程度上,都是追求在二维的画布上描绘出逼真的三维空间。而声音由于远近、粗细的变化,在听觉上也会造成空间的效果,远山上的声音与耳朵边的声音有着截然不同的空间效果,声音不是图像,但我们在听到声音后,大脑中会自然产生空间的距离感,从而形成一个大概的景深图像,古琴音乐因为有效共振弦长非常长,特别擅长于营造深远的效果,一个滑音基本上可以从微外一直延伸到二徽,它又是属于低音乐器,这样的声音效果,特别容易营造出一种深遂、深远、宁静的听觉空间,这是它所具备的独特优点,其它乐器很难具备,所以在演奏中充分认识到这种优点,更有利于发挥古琴的独特魅力,事实上,大量琴曲的审美属性就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虞山琴派“清微淡远”的审美追求其实就是充分贴合、充分发挥了古琴这件乐器的特长,相对舒缓、含蓄、散淡、宁静的审美,是古琴所擅长表达的意境,当然我们也不否认古琴也可以表达激昂热闹、快速猛烈的音乐,但比起琵琶、电吉台甚至现代摇滚来说,还是有所力不能及。

从实际操作上说,在一件水墨画的创作中,在符合主题,大视觉和谐的基础上,艺术家往往会从整体到局部在空间上都追求充分丰富的空间效果,有些作品题材需要远景空间,有些题材则需要近景空间,其实在琴曲演奏上,不同的琴曲与听众的物理距离其实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比如说演奏《平沙落雁》时,与听众的距离宜远一些,因为平沙落雁这首琴曲所描绘题材是属于远景,海阔沙明,天空中大雁翱翔,如果听众所隔的距离太近,这种高远的空间感就会减弱,当然在下指的力度选择上也很重要,平沙这样的琴曲下指不宜太重,宜用中等或中等偏轻的力度更为合适,因为重音在听觉上会呈现为近景,实际演奏中可以在总体用中等力度的前提下再极尽丰富的变化,因为现实中大雁的上下徘徊飞翔,本身在视觉上也有着远近高低的丰富变化,如果学过平沙的朋友们都知道,在乐句中段七弦上会重复出现一句“6561”,同样的音两次相同出现,如果要营造丰富立体空间的话,那么两句的处理方式肯定要不同,可以处理成一句重,一句轻,一句快,一句慢,甚至第一句的入指绰音可以稍长,第二句入指绰音稍短,第一句右手下指在一徽处,第二句右手下指可以到四徽处,仔细推敲起来,其实还可以有着很多其它丰富的变化形式。再比如说《广陵散》,我们在演奏时可以离听众的距离稍近点,比平沙的距离可以近一些,因为根据琴曲题解来看,广陵散的内容里有着近身格斗、侠客舞剑的场景,这样的琴曲下指就可以偏重,落指凌厉些,在演奏的现场就更能体现出戈矛纵横、刀光剑影、纷披灿烂之感。我们平时在演奏琴曲时可以尝试调整与听众之间的距离,以获得更好的听觉效果。

以上我们谈到的是物理上的空间距离问题,下面我再谈谈审美心理距离上的问题,我们大家都熟知有一句话叫做“距离产生美”,其实这是由瑞士著名的美学家布洛提出来的一个美学观点,这个观点里不仅仅是说现实中的物理空间距离,更多的是指欣赏者与艺术品之间的心理距离,我们在欣赏一幅画作的时候,如果这幅画作中的形象跟现实很接近,比如说画得跟照片一样,桌子摆着一瓶花,很逼真,日常生活中很常见,有审美经验的人都会觉得这幅画没什么意思,感受不到美,没什么好的看头,这其实就是这幅画的形象与观众的心理距离太近了,近到让观众没有任何想象的空间,没有任何可以赋予其思想感情挥发的余地;再比如说,有时看到一些极为抽象的作品,画布上只有几个色块或是几条线,或是只有乱七八糟的点线交织在一起,这样的作品很多人也会觉得不好看,因为不知道画得是什么东西,也不知道如何去欣赏它,更不知道作者要表达什么东西,这样的作品其实就是与观众的心理距离太远了,远到让你看不清,看不懂,看不明白,没有审美可以进入的任何通道,而许多成为经典的艺术作品往往就会把心理距离调整到恰到好处,让观众能看懂一点东西,但又有许多东西看不明白,需要自己慢慢的去揣摩,去想象,去玩味,并不是让你一览无余,看了一遍,就没有看第二遍的欲望。自从发明了照相机技术之后,绘画就失去了记录现实的功能,从实用的功能向纯艺术上更进一步,在创作上,画家们一般都会反对直接去画照片,即使借助照片也需要加入个人主观的艺术创造,而中国的许多山水画、花鸟画,廖廖几笔,让你能看懂山林、花鸟的形象,但又跟现实风景、动物有很大的差别,这其实就是一种很高明的心理距离处理方式。而在琴曲上我们也会遇到这样的现象,比如说《流水》一曲,在我接触的琴人中有一些人就很不喜欢“七十二滚拂”版本的流水,而更喜欢神奇秘谱里没有“七十二滚拂”的流水,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七十二滚拂”太过具像,流于模拟现实,缺乏了让听众想象的空间,如果俞伯牙把流水弹成这样了都只有一个钟子期才能听懂,确实也低估了魏晋人民的欣赏水平。当然音乐模拟现实比较通俗易懂,二胡的《赛马》,琐呐的《百鸟朝凤》,古琴的《流水》,易于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与欣赏,但艺术创作过于模仿现实,一通俗了离高雅就远了,古代许多工笔绘画,过于模拟自然现实,就被一些文人画家批评为“工匠之流”,最有名的就是苏东坡有一句话叫做“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意思就是如果绘画在讲究像与不像的层次,就跟小孩子一般见识,所以中国画自古就不以形似为目的,以追求神似为上,这与西方的古典写实绘画有很大的不同,中国的山水画与西方的风景画就是大相径庭。清代有个外国的宫廷画家郎世宁,他受过西方写实绘画训练,用工笔画的方式把一些动物画得很逼真,也很有特色,但在历史的学术评价上,他的历史地位远比不上同时代的清四僧。在当代的绘画领域则有这样的现象,大红大绿的牡丹花、各种以逼真形似为标准的猴王、虎王、鱼王等,是标准的所谓“行活儿”,是低俗审美的典型代表。究其原因,用距离产生美的理论来说,还是因为太过具象写实,与观众的审美心理距离太近,从而导致美感的损失,当然这个距离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他与欣赏者的审美经验有很大的关系,过于写实的东西对于审美经验丰富的人或觉得不美,但对于审美经验没那么丰富的人却觉得非常迷人,在琴乐上热衷于孤高岑寂审美的人来说,“七十二滚拂”自然难入其耳。

公众平台简介

此公众平台由禅艺国际艺术机构主办,为签约画家、古琴家、全真派道士郭关道长设置公众平台号,欢迎关注。本平台发布郭关道长艺术创作内容之外另涉及书画、音乐、艺评、哲学等文化艺术类内容,您若有好文好画欢迎来稿,请先关注此公众平台,再投稿至邮箱:ybbud2008@126.com

郭关简介:出生于湖南,画家,古琴家,道教全真派道士。作品涉及绘画、音乐、书法、诗文、斫琴、装置、行为等领域;知周易、晓音律、好古琴、喜操《幽兰》《广陵散》;曾闭关参禅一年,出关后系统研习中观、唯识学,画风大变;后于龙虎山修道,通斋醮科仪;其曾就学于人民大学,宗教哲学硕士。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被国内外艺术机构及收藏家收藏。现“郭关绘画全球巡回展”已在台湾、佛光山、英国、墨西哥等地圆满举行。台湾建立有“郭关美术馆”,长年展示郭关作品数百件《桃源春晓》  古琴演奏:郭关道长

璞玉雅藏和田玉官网微信扫码 关注我们

  • 手机咨询13912794059

  • 24小时电话咨询0512-65183307

Copyright © 2012-2023 朝隆合文化传播 版权所有 地址:苏州姑苏区世茂广场南区5幢213-214朝隆合玉器展馆 备案号:苏ICP备16050641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