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来看(广东高考首选历史)广东 高考 历史,广东高考历史选择序号汇总(文末有完整链接下载,7天内免费下载),

发布时间:2023-05-27 11:49浏览次数:times

广东高考历史序号第1题汇总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今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陕西长安张家坡及普渡村墓地等处出土了一批具有长江中下游风格的西周青铜器。这说明西周时期

A.中原文化向周边传播B.各诸侯国维护周礼

C.宗法制度分崩离析D.南北文化相互交流

2.考古材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材料

结论

A

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出土商朝的青铜器

商朝的统治范围到达内蒙古地区

B

山西晋国都邑遗址出土春秋早期的铁器残片

春秋早期已经使用铁器

C

湖北大冶铜矿冶遗址出土东周时代的陶片

大冶铜矿的开采时间不早于东周

D

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上铁镞(箭头)

秦朝军队主要使用铁制兵器

A.AB.BC.CD.D

3.1973年发掘的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证明商周时期长江中游的先民们已成功采用了竖井、平巷、斜巷的联合开采方法,随同出土了大量古炼铜炉,据遗存的古矿渣推算,累计产铜量达12万吨。这一古代遗迹(

A.说明大冶为春秋时最大青铜器产地B.反映了王室对地方控制松弛

C.缺乏出土文献对史学研究作用有限D.是值得重点保护的文化遗产

4.有学者研究指出,殷商甲骨文中已出现象形字“册”(如图),像一捆竹木简编连在一起的形状,有时加“示”旁,有用作祭祀之意,在已出土的甲骨中至少有20片出现用毛笔蘸朱砂或墨描写过的痕迹。该学者旨在说明,商代(

甲骨文“册”

A.甲骨是最重要的书写材料B.甲骨并非唯一的书写载体

C.甲骨文成为成熟文字系统D.甲骨文主要用于占卜祭祀

5.下表为学生进行“中华文明探源”研究性学习收集的考古材料,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选项

材料

结论

A

距今8000年的贾湖遗址出土的龟甲上有些符号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相似

原始社会已产生成熟文字

B

良渚文化时期,多次出土了石犁及其他耘田器等多种稻田农具

精耕细作农业出现

C

距今4300年前后芦山峁遗址大规模的聚落体量,出现“宫殿”式建筑群落

社会分化已产生

D

龙山文化时期的陶寺遗址大墓中,随葬陶鼓、木鼓、石磬、龙盘、玉石钺等彰显墓主人尊贵身份的礼器

礼乐制度初步形成

A.AB.BC.CD.D

6.西周时期,王城规模庞大,大多没有城墙,宫殿、宗庙、工商活动和居民区域零落分布,无明显功能分区。东周时期,王城规模缩小,呈现大郭城(工商业区和居民区)内套宫城(宫殿和宗庙)结构,宫城和郭城均有坚固的城墙。以上变化反映出东周(

A.工商业集镇的规模扩大B.天子权威与都城营建强化

C.礼乐等级秩序逐渐加强D.军事动荡与社会分化加剧

7.“钺”原为砍伐工具,后发展成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礼器。《尚书》在记载牧野之战时曾描述周武王“王左杖黄钺”。考古发现良渚文化遗址中有7套钺杖礼器,它的柄端都握在墓主人的左手中。据此可知,良渚文化(

A.国家形态趋于成熟B.专制王权逐渐加强

C.冶铁技术得到发展D.阶级分化已经出现

8.下表内容是不同史料对西周宗庙制度的记载。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历史叙述

出处

既克商二年,王有疾,弗豫……公乃自以为功,为三坛同墠。为坛于南方,北面,周公立焉。植璧秉圭,乃告大王、王季、文王。

《尚书·金縢》

口周庙……用牲,啻(怖)周王、斌(武)王,成王……佳(唯)王二十又五年。

小盂鼎铭《集成》2839

西周姬姓重臣亦有家族宗庙,其遗址呈“品”字形结构布局。

陕西扶风县云塘村A级考古遗址

A.儒家忠孝观念影响祭祀礼仪B.西周通过尊祖敬宗维护贵族秩序

C.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D.早期国家举行祭祀活动日益频繁

9.商周赐贝情况

主持者

场合

对象

商王

祭祖、宴飨等

多为陪同王臣,未见外服诸侯

周天子

政治性大祭祀、大射礼

四方诸侯、宗室贵族、内服王官

商周赐贝仪式的变化表明(

A.王权逐渐实现高度集中B.等级统属关系不断强化

C.商朝时礼乐制度已形成D.贝的货币实用功能增强

10.相传周公制礼作乐,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荀子认为“礼别异,乐和同”,礼主“分”,使社会井然有序,乐主“和”,使人人和谐共存。荀子意在强调礼和乐(

A.导致了阶层固化B.根植于历史传统

C.维护了君主专制D.功能上相互补充

11.传说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选项中,传说与历史信息解读之间逻辑关系合理的是

传说

历史信息解读

A

黄帝和炎帝结成同盟,被尊为华夏始祖

中原早期国家推行贵族寡头政治

B

尧将首领之位禅让给舜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制度开始形成

C

禹会诸侯于会稽(浙江绍兴,一说江苏句容)

夏朝疆域已延伸至长江以南

D

启征讨反对势力时称自己“共(恭)行天之罚”

早期王权统治借助于神权

A.AB.BC.CD.D

12.周公认为“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并反复告诫成王和其他大贵族,“天不可信”“天命不于常”,要通过“疾敬德”“勤用明德”来保住天命。这反映了(

A.封建贵族的诉求B.礼乐文化的内涵

C.儒家思想受推崇D.道法自然的观念

13.据典籍记载,下表是先秦时期被征服者向征服者承担义务的变化过程。

这反映了(

A.国家组织形式日渐紧密B.铁器牛耕逐渐推广

C.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D.宗法观念日益增强

14.在夏文化遗址里,出土的陶器在形制、纹饰和器物群的组合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征,其中,酒器比较多。此外,还出土成批制作水平较高的玉器以及石磬一类的乐器。这反映了当时(

A.文明呈现地域特征B.生产工具注重实用性

C.生产力进一步发展D.陶瓷技术有明显进步

15.战国时期,荀子主张“德必称位,位必称禄,禄必称用”;墨子主张“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两者的思想主张(

A.倾向于重构社会秩序B.维护了地主阶级利益

C.推动中央集权的建立D.完善了人才选拔机制

16.根据考古发现,中国东部地区与辽西地区的红山文化、崧泽文化均有非常相似的昆虫蜕变和羽化信仰传统,多表现为玉质昆虫陪葬品,这些昆虫形态的陪葬品不排除有帮助墓主重生的功能,也宣示社会上层具有的特殊能力,上述材料表明我国上古时期(

A.手工业已成为独立行业B.文化具有多元一体特征

C.阶层等级差异开始出现D.地区交流现象十分频繁

17.春秋时期,鲁国拥有多个其他族姓的附属国,如风姓的须句和颛臾、姜姓的向、祁姓的祝、姒姓的鄫、妘姓的鄅等,这些族姓的人都以“鲁人”自称。这反映了当的(

A.分封体制有所发展B.鲁国建立起地区霸权

C.民族交融走向深入D.区域共同体逐渐形成

18.根据考古学者的统计和估算,良渚古城的莫角山高台、内外城墙,以及大型水利工程建设需要约1200万立方米的土方量。若按照1万人每年劳作200天计算,上述工程约需要6年以上的时间。此外,还需要有更多人为这些劳动力提供后勤保障。良渚古城的修建得益于(

A.农业经济的发展B.国家形态的成熟

C.金属工具的使用D.奴隶的辛勤劳动

19.下表是古代文献对“万邦”时代的相关记载。这可以用来说明,“万邦”时代(

记载

出处

(大禹)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

《庄子·天下篇》

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左传》

闻古大禹之时,诸侯万国……及汤之时,诸侯三千

《战国策·齐策四》

黄帝时万诸侯,而神灵之封居七千。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

《史记·封禅书》

A.奠定了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B.具备了早期国家的初始形态

C.形成了等级森严的社会秩序D.出现了家国同构的治理模式

20.据考古发现,新疆哈密市南郊曾出土一组距今3000年左右具有鲜明内蒙古鄂尔多斯风格的青铜器,如鹿首弯背短刀、环首小铜刀、锨等,而同类短刀在河北、山西、陕西等省的北部地区也曾发现过。这说明(

A.丝绸之路是中外交往主要通道B.中原与西域生活方式没有区别

C.区域间经济文化交流早已存在D.内蒙古曾是中华文明核心地区

21.陕西姜寨遗址的14号房,位于村落东部1号大房子的右前方,半地穴式,进门正中有带灶圈的灶坑一个,房内出土计有陶盆2件、陶钵3件、陶罐5件、陶甑1件、石斧1件、石铲2件、石磨棒2件、石球1个、骨鱼叉2件、骨镞1件、骨笄1件。这表明当时姜寨聚落(

A.采集渔猎与原始农业并存B.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C.已迈入了阶级社会的门槛D.形成了较大的部落联盟

22.下列图片所示的有角神兽是我国北方和欧亚草原地区常见的一种装饰题材。有学者认为,这种“鸟兽合一”的虚幻动物与先秦文献记载的赢秦飞廉族的风神形象相吻合。这可用于说明(

A.秦国崛起的精神动力B.草原丝路的文化影响

C.不同物种的交流融合D.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23.据考古发掘,洛阳东周王城,东西长约2890米,南北长约3200米;曲阜鲁国故都城址,东西长约3500米,南北长约2500米;新郑郑韩故都城址,东西最长5000米,南北最长4500米,河北易县燕下都城址,东西长约8000米,南北宽约4000米。上述现象从侧面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

A.宗法礼制遭到僭越B.专制王权遭到冲击

C.华夏认同观念形成D.兼并战争日益剧烈

24.据考古发现,浙江良渚文化的玉琮形制从山西到广东都有出土。下列解释较为合理的是(

A.中原文化向长江流域扩展B.南北文化存在交流

C.长江流域文化向岭南传播D.中华文化自古一统

25.下图为二里头遗址平面布局示意图,由此可知该遗址(

A.可用于研究礼乐制度的产生B.可印证最早国家形态的出现

C.体现了阶级出现明显的分化D.证明了青铜器制造业的成熟

26.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材料

结论

A

蒙古高原北部的匈奴遗址中出土锄头与镰刀

匈奴文化具有浓厚的农耕色彩

B

西周早期的何尊铭文中有“宅兹中国”的记录

迟至西周,早期华夏认同已经形成

C

孟子提及井田制时认为“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

孟子描绘了小农经济生产的典型模式

D

周代多用“公、伯、子、男”等亲属称谓标识爵位

等级制度与血缘关系有深厚渊源

A.AB.BC.CD.D

广东高考历史序号第2题汇总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相应答案发布在公众号,欢迎参照,你做对了吗?

一、单选题

1.汉代设尚书台,其首领是尚书令、尚书仆射。魏晋时期,“事无大小,咸归令、仆”。这一现象说明

A.皇权旁落B.相权转移

C.地方权力削弱D.行政效率降低

2.“奉朝请”是两汉朝廷给予退休大臣和列侯、宗室、外戚的特殊待遇,被授予者特许参加朝会,地位也随之提高。东汉中叶以后,王、侯多不就国,而是以“奉朝请”的名义留驻京师,封国大权操于国相,这客观上

A.有助于遏制地方豪强势力的扩张B.埋下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隐患

C.为外戚干政提供了便利的条件D.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控制

3.《晋书•儒林传序》记载这一时期土人说:有晋始自中朝,迄于江左,莫不崇饰华竞,祖述虚玄。撰阙里之典经,习正始之余论,指礼法为流俗,目纵诞以清高。导致这一局面形成的原因是该时期(

A.儒学丧失正统地位B.佛教与道教开始传播

C.“三教合流”的形成D.政局形势的持续动荡

4.春秋中叶,南方的楚国灭其北部小国,改置为县,设县尹、县公进行统治。县尹、县公虽由贵族担任,但并不是世袭之职,国君可随时对其任免调遣。后来西方的秦国也推行县制,北方晋国的卿大夫甚至在各自领地内设县,委任有军功者为其长官。这说明当时(

A.传统政治秩序遭到破坏B.法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

C.民族关系发生重大变化D.中央集权制度基本确立

5.南北朝时期,入主中原的五胡视自己为“炎黄子孙”,袭用“中原”即“中国”、“九州”即“中国”的理念,开始自称“中国”,由此出现了少数民族政权从承认东晋“正统”,到纷纷自称“中国”、“中国正统”的现象。这表明当时(

A.中原农耕经济遭到破坏B.统一的民族心理渐趋形成

C.中原王朝权威受到挑战D.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6.西汉末年,太官曾通过昼夜燃火的温室来反季节种植稀缺的“葱韭菜茹”。担任少府的召信臣以“不时之物,有伤于人”为由,奏请禁止栽培此类“非法食物”并获准,“省费岁数千万”。这表明当时(

A.主流价值渗透宫廷生活B.精耕细作坚持以农为本

C.作物栽培影响天人观念D.财政危机阻碍技术革新

7.汉代,文帝景帝时期大力推行“马复令”,规定:家中养马一匹可以免除家庭三人的赋税或者徭役,并在中央和地方设立管理马政的机构。于是民间养马的数量大大增加。据此可推知,马复令的推行(

A.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B.确保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C.促进了农耕动力的变革D.准备了反击匈奴的条件

8.据考古发现统计,春秋时期的简牍较为罕见。到战国时期,不仅数量繁多,而且内容丰富多彩,从最普通的随葬文件到地理天文、经济社会、法律政治、思想文化都有所涉及。这种变化折射出(

A.铁犁牛耕的普及B.百家争鸣的盛况

C.书写材质的变革D.社会转型的加剧

9.“五德终始说”是邹衍解释历史变迁、王朝更迭的依据,在秦和汉初并未被朝廷所采用。汉武帝接受儒生的建议承认秦为水德,并主张汉朝改从土德,“以正月为岁首、色尚黄”。这一转变(

A.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B.客观解释了王朝更迭原因

C.旨在构建新的思想学说D.有助于维护政权的合法性

10.银雀山汉墓的下葬年代在汉武帝前期,墓中出土了《孙子兵法》《相狗》《曹氏阴阳》等书籍。在汉武帝的孙子海昏侯刘贺的墓中,出土了5000多枚简牍,内容涉及儒家经传、诸子、诗赋、数术、医学等。这体现了当时(

A.中央集权不断强化B.思想文化的多样性

C.儒学独尊地位确立D.郡国并行制的延续

11.如图所示是四川成都出土的汉代画像砖(局部),呈现了家庭宴饮画面。这最适合用于说明汉代(

A.豪门贵族文娱生活丰富B.南方百姓家给人足

C.儒家礼制遭到严重漠视D.市民阶层文化兴盛

12.有学者对汉成帝时东海郡100余位地方长吏升职情况进行考证,其中积功升迁者74人,秀才迁者3人,以廉迁者14人,以孝廉迁者1人,以捕盗尤异迁者11人,以方正迁者2人,以为军吏十岁迁者2人,以诏书迁者5人。据此可知,当时(

A.地方政府行政效率较低B.诸侯有官吏任免权

C.察举制为选官主要途径D.官员考核方式多样

13.南越王赵眯(公元前137年至公元前122年在位)墓中出土了丰富的考古材料。下表各项,材料与结论之间逻关系正确的是(

材料

结论

A

出土器物上出现了“少内”“乐府”“长乐宫”等汉朝使用的官职、机构、建筑名称。

南越国处于汉中央直接管辖之内。

B

出土的圆睢玉舞人,展示了越族女子身穿汉服跳舞的形象。

体现了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

C

出土来自波斯的银盒、非洲大象牙素盒、熏炉和深蓝色玻璃片。

广州成为当时中外贸易的唯一中心。

D

出土汉代针刻填色的象牙卮,是我国考古首次发现的针刻线画精品。

汉代的牙雕工艺发展成熟。

A.AB.BC.CD.D

14.《后汉书·逸民传》说,东汉章帝以后,“帝德稍衰,邪蘡当道,处子耿介,羞与卿相等列”,于是出现了一批隐逸之人(士),逃避现实与坚持理想。逸民群体的出现(

A.主要受到黄老之学的影响B.源于统治者清除政治的异己势力

C.体现儒家学者的消极避世D.反映政治局势影响士人价值取向

15.南北朝时期,南朝官员陈庆之原来认为:“魏朝甚胜,尤曰五胡,正朔相承,当在江左。”但他出使北魏目睹洛阳风貌后却感慨道:“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材料表明(

A.北魏政权更迭频繁B.中国经济重心已开始南移

C.南北文化隔阂增大D.北魏改革缩小了南北差异

16.汉武帝时期为商业借贷制定利率上限,禁止高利贷盘剥。汉成帝永始三年颁布"还息与贷者必不可许"的诏书,免除已发生债务的利息。这说明政府

A.强化对经济的管控B.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禁止商业借贷活动D.保护债权人的利益

17.两汉时期至少有29名地方官员因为造福一方,死后被当地民众立祠祭祀,但只有兴学举贤的蜀郡太守文翁、为官清廉的南阳太守召信臣、主动归附汉光武的益州太守文齐、弃恶从善的洛阳令王涣4人得到朝廷昭告纳入官方祭祀体系。这表明(

A.民众观感是上计制度基础B.主流思想强调关注现实

C.南方文化社会影响力上升D.中央强化文化的大一统

18.《汉书·朱博传》载,冀州刺史朱博在巡视时遇吏民数百人拦路投诉。朱博派属官敕告吏民,刺史不受理县丞、县尉之事,只受理两千石以上官员之事,而且也非事事都受理,只有《六条问事》言及者才得受理。这反映了当时(

A.监察官的权力较小B.政府规范监察范围

C.中央集权日益加强D.社会推崇无为思想

19.《汉书》有“《公羊董仲舒治狱》十六篇”,主张凡是违背了“三纲五常”准则的,一律要按照《春秋》经义予以严惩。汉宣帝时期,桓宽在《盐铁论》中说:“故《春秋》之治狱,论心定罪。志善而违于法者免,志恶而合于法者诛。”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春秋决狱”(

A.渗透了外儒内法的理念

B.造成了法律与伦理的冲突

C.呈现出法律儒家化特征

D.蕴含着一定的理性化色彩

20.西汉后期兴起的“九族异姓”说,以“仁”为核心,“亲亲”是其特征。东汉时出现的“九族同姓”说,则将母族、妻族从九族中剔除,以“礼”为核心,“尊尊”是其特征。这一变化(

A.排除了外戚干政的困扰B.构建了新型的思想学说

C.有助于大一统局面形成D.折射出皇权弱化的现实

21.西周将所征服地区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室的子弟、亲戚及功臣,组成一种新的由多个不同族氏居民混居在一起的共同体。这一举措在客观上(

A.使周王能直接管理地方事务B.强化了血缘在政治中的作用

C.为华夏民族形成提供了条件D.促进了氏族部落的快速壮大

22.《汉书》记载,有两兄弟因田产争讼,当地太守韩延寿认为这是由于自己不能宣明教化,遂闭门思过,(县)令、丞、啬夫、三老亦自缚请罪,“于是讼者宗族传相责让,此两昆弟深自悔,……终死不敢复争。”这反映了当时(

A.司法注重维护人伦关系B.社会追求平等的秩序

C.官员施政排斥法治手段D.基层治理以自治为主

23.唐朝建立之初,不设监察区,只是派遣监察官员,即巡察使、巡抚使等定期巡察,事毕使除。而一旦派出了监察官员,就有分区负责的必要,于是贞观元年(627年)因山川地形将全国分为十道,以“察吏人善恶,观风俗得失”。据此可知,唐初

A.地方行政区划日益细化B.监察区划向行政区划转化

C.注重整顿地方行政秩序D.已开始出现藩镇割据局面

24.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写道:秦统一后,原六国旧贵族仍忠于他们的王室,精英知识分子也对禁锢诸子学说的政策不满,平民百姓不堪远征和大兴土木的负担,秦王朝便分崩离析了。他意在强调(

A.民心是国家兴衰的根本B.秦朝统治缺乏文化认同

C.精英知识分子的重要性D.秦朝覆灭原因的多样性

25.两汉时期,在西南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设置边郡。在边郡辖区,既设置太守、边郡都尉等流官,又设置侯王、将相等土官;边郡太守缴纳境内的田赋和口赋等赋税,可减可免;同时要求蛮夷君长解纳土贡,形成了边郡“以其故俗治,无赋税”的局面。这些措施(

A.推动了土司制度的确立

B.加强了汉王朝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

C.确保了民族关系的稳定

D.有利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

26.秦律针对不孝的惩罚很细致,将不孝视为重罪,鼓励父母告发子女不孝,针对不孝施以流放、断足等严厉的刑罚,赡养老人逐渐成为强制性义务。这反映出秦代(

A.社会稳定是施政的重要考量B.改变了以法为教的治国方针

C.尝试采用外儒内法统治策略D.维护纲常伦纪是其立国根基

广东高考历史序号第3题汇总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相应答案发布在公众号,欢迎参照,你做对了吗?

一、单选题

1.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逃奔成都,途中发生兵变,杨贵妃死于马嵬坡。以下为若干记载。有学生以下述材料探究杨贵妃之死,下列推论正确的是

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乃问里中儿,皆言幸蜀时……贵人饮金屑,倏忽舜英暮。平生服杏丹,颜色真如故。

(唐)刘禹锡《马嵬行》

上令高力士诘之,回奏曰:“诸将既诛国忠,以贵妃在宫,人情恐惧。”上即命力士赐贵妃自尽。

(五代)刘昫等《旧唐书》

上曰:“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高力士曰:“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上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A.《马嵬行》选材来自传说,不能作为历史研究的材料

B.《资治通鉴》较多细节描写,还原了杨贵妃之死的真相

C.《资治通鉴》成书晚于《旧唐书》,故可信度相对较低

D.《旧唐书》《资治通鉴》作为史料,应注意作者的立场

2.如图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到隋唐政府机构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

A.加强了中枢决策权B.避免了相权被分割

C.降低了政令的执行效率D.使中央机构分工更明确

3.东汉末年,孔融和陈群就“汝、颍人物孰优孰劣”的问题进行了论争。孔融列举了多位汝南历史上的名人,并对他们进行品评,或凸显其功业,或凸显其德行名节。陈群则以颍川大族的当世功勋为例回应孔融。这种评价人物的现象在汉末较为普遍。这表明当时(

A.官员考核注重德行与功业B.门第成为选官主要依据

C.士人具有激浊扬清的风貌D.社会动荡亟需儒学复兴

4.北魏灭亡后,西魏权臣宇文泰实行“赐复胡姓”政策,将汉族地主武装与鲜卑部落兵融合,并规定士卒须以主将的鲜卑姓作为姓氏,对于非鲜卑族主将,主动赐予鲜卑姓,如杨坚的父亲杨忠,被赐姓普六茹氏,李渊的祖父李虎,被赐姓大野氏。这一举措(

A.有效防范了地方割据B.激化了民族之间的矛盾

C.导致了门阀世族兴起D.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融

5.唐朝江南农民与六朝农民相比,农业生产选择的范围大幅扩大,出工日数和劳动技能、劳动强度都有增加,并且农民家庭各个成员的劳动也得到更充分的发挥。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朝(

A.精耕细作耗时过多B.生产关系出现新突破

C.经济重心仍在北方D.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6.南北朝时期,很多寺院大量接收政府和民间的捐输,它们据此开展典当业务,以“济民”名义放贷牟利,还宣传赖债的人来世要做牛马去偿还。据此可知当时寺院从事典当业务的重要信用来源是(

A.寺院承担的赋役义务B.老百姓对佛门的信仰

C.信贷服务的逐利动机D.政府的三教并行政策

7.唐中期,韩愈大力推崇孟子。认为孟子针对“杨(道家)墨(墨家)行,正道废”的乱局,“辞而辟(排斥)之”,开“辟异端”之先河,其功劳不在大禹之下。韩愈此举意在(

A.排斥外来思想B.复兴传统儒学C.传播理学思想D.反对藩镇割据

8.曹魏统治者初期实施军屯,后来开始出现民屯,屯田事务主要由各郡国典农官主持。大的郡国设典农中郎将(掌管农业生产、民政和出租的武官),小郡设典农校尉。典农官独立于郡县之外,是专为供应军粮而设的机构,若遇到重要事项,典农官可直接向中央请示办理。典农官的设置(

A.有利于解决土地兼并问题B.保证了曹魏军事上的胜利

C.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控制D.推动均田制的发展和完善

9.三国时期,孙吴政权积极招募卫士、贫苦书生和流亡农民等群体,从事军屯或民屯,并向其收取相应的赋税。这一现象促进了(

A.江南地区的开发B.北方战争的频繁

C.商品经济的发展D.庄园经济的膨胀

10.786年,唐德宗实行财政改革,试图将财政大权还职尚书户部,遭到江淮转运使韩滉反对。最终德宗终止改革,后来还加授韩滉度支、诸道盐铁转运等使,执掌全国财政大权。这反映出当时(

A.经济格局影响政府决策B.租庸调制难以继续施行

C.藩镇割据危及中央统治D.三省六部制度已经瓦解

11.唐太宗曾对臣下说:“炀帝之世,内外庶官,务相顺从……及天下大乱,家国两亡,虽其间万一有得免者,亦为时论所贬,终古不磨。”据此可知,唐太宗(

A.宽减赋役,藏富于民B.鼓励进言,虚怀纳谏

C.发展科举,广纳俊才D.增设宰相,集思广益

12.宋代曾设立“都大提举茶马司”,“招募蕃商,广收良马”,规定“凡市马于四夷,率以茶易之”。另据考古发现,在甘、青、川三省结合部出土了大量宋朝钱币,如八角城曾挖掘出数千枚宋代铜钱,临潭亦发掘到北宋铁钱窖藏,一处就4750公斤。据此可推断,宋代(

A.民族贸易一度兴旺B.货币管理混乱

C.统治区域不断拓展D.军事力量薄弱

13.根据《唐律疏议·名例律》,外国侨民犯法有两种不同处理方式:同类相犯,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则“以法律(唐律)论”。这表明唐朝(

A.坚持德主刑辅的管辖原则B.引发司法的混乱

C.外国侨民得到了特殊照顾D.兼顾主权与外俗

14.唐高宗时规定,“采章服饰,本明贵贱,升降有殊,用崇劝奖”,遂以“还淳返朴”、“务遵节俭”为名,规定服饰不能突破传统规范样式。这一做法旨在(

A.维护等级贵贱的伦常秩序B.缓解经济困难的压力

C.推行理学的伦理道德规范D.进一步强化专制皇权

15.下表是关于印刷术的相关记载。由此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出处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

沈括《梦溪笔谈》

雕版印书,“所费甚多, 至有一书字板,功力不及,数载难成。”近世(本朝之前)又铸锡作字,以铁条贯之,作行,嵌于盔内,界行印书。

元朝王祯《造活字印书法》

千佛铜牌,多无文字,此有皇统纪元年号(金熊宗141年),及李稀造题字一行,用括字排集成之,乃括字版传世之最先者。

罗振玉《金泥石屑》

尝见古骨肆,古铜方二三寸,……字形反,识者曰:此名书范,宋太宗初年,颁行天下,刻书之式。

清·蔡澄《鸡窗丛话》

A.元朝活字印刷取代了雕版印刷B.金属活字印刷至迟出现于南宋

C.佛经大多采用活字印刷D.泥活字印刷术流传广泛

16.唐前期去往印度求法的僧侣大多选择陆路,而唐后期选择海路者更多。仅唐朝义净《大唐求法高僧传》所载60位西行求法僧人,其中就有33位往来取道南海。这一变化(

A.归因于政局动荡B.促进了中印交往

C.反映出佛教衰落D.取决于疆域扩大

17.三国时期的田庄,多以屯、营等编制单位或堡、寨等建筑外观来命名;东晋南朝时期的田庄则多称为别墅、田园。这一变化客观上反映出(

A.政局的稳定性有所加强B.士族势力受到削弱

C.大土地所有制继续发展D.商品经济发展迟滞

18.近年在西安市长安区出土了唐代将军史善应墓。其墓志载:“(史善应)曾祖缬杰娑那可汗,祖乙史波罗可汗,父褥檀特勤,隋开皇中因使入朝,值本国丧乱,遂留不返。隋文帝授上柱国,封康国公,君(史善应)即第四子也”。材料可说明隋唐时期(

A.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密切B.门第观念影响广泛

C.族际流动与文化的整合D.羁縻政策效果明显

19.史料记载:“羽林监枣祗请建置屯田,曹操从之,以祗为屯田都尉,以骑都尉任峻为典农中郎将。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于是州郡倒置田官,所在积谷,仓廪皆满。故操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能兼并群雄。”由此可见,曹操的做法(

A.遏制了土地兼并的现象B.弱化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开创了流民屯田的范例D.有利于北方地区经济恢复发展

20.隋末唐初名将秦琼在新旧《唐书》中被塑造为勇武可嘉的代表,而在明代讲史小说书写中,则被描绘成关羽式的忠义双全典型,实现了由乱世骁勇向开国儒将的形象转变。这一角色转换反映出(

A.历史人物价值不断提升B.人物评价缺乏客观标准

C.民众的历史认知被颠覆D.时代变迁影响人物评价

21.某学者在叙述秦始皇“焚书”事件时列举了下表史料。该学者列举史料旨在说明(

史料

出处

“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史记·秦始皇本纪》

“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

《史记·秦始皇本纪》

“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史记·项羽本纪》

A.焚书事件并未造成严重后果B.秦始皇并未下令焚烧书籍

C.秦末战争可能加剧文献损毁D.焚书事件造成了文化断层

22.在唐代,中原政权向一些周边政权赐书,唐太宗曾赐《吉凶礼要》等给新罗,唐玄宗曾赐《毛诗》《札记》《左传》等给吐蕃。新罗、吐蕃与唐朝往来频繁,多次派遣贵族子弟到长安求学。这(

A.实现了中央对边疆的有效管辖B.维护了宗藩关系长期稳定

C.体现了羁縻政策取得明显成效D.反映了儒家文化的吸引力

广东高考历史序号第4题汇总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相应答案发布在公众号,欢迎参照,你做对了吗?

一、单选题

1.1289年,元政府在广泛种植木棉的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等地设木棉提举司,每年向民间征收木棉布十万匹,使民众不堪重负。这

A.加重了区域经济的不均衡B.妨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C.推动私营棉纺织业的繁荣D.促使财政管理权限下移

2.魏晋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宋人李觏认为原因在于“儒失其守,教化坠于地”;张载认为佛道追求的彼岸是虚幻的,与“吾儒”水火不容。由此可知,李觏、张载主张

A.儒法并用以维护君权B.立足考据以重建学风

C.复兴儒学以回应挑战D.杂糅佛道以构建理学

3.《唐律疏议》将“失礼之禁,著在刑书”,其与儒家典籍一致的情况大量存在,由此可以看出

《礼记》:“悼与耄(幼童和老人),虽有罪,不加刑焉。”

《唐律疏议》:“九十以上、七岁以下,虽有死罪,不加刑。”

《孝经》:“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唐律疏议》:“闻父母丧,匿不举哀,流(徒刑,流放);告(发)祖父母、父母者绞,从者流。”

A.唐朝以严刑峻法治国以保证惩戒效果

B.唐朝鼓励亲属间相互告发以维护治安

C.唐律将儒家思想与法律内容密切结合

D.《唐律疏议》是古代礼仪制度的总结

4.读图,许多学者认为以上文物存在关联,其依据是唐代(

A.中华文化辐射范围较广B.中央政权加强了对西域控制

C.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兴起D.欧亚大陆商路联系比较活跃

5.宋太祖在即位当月便去拜谒先圣,下诏“加饰祠宇及塑绘先圣先贤先儒之像”,又“帝亲制文宣王、兖公二赞”,并且还在“即位之月,首幸国学”,“次月又幸”,“尊师重道,如恐不及”。宋太祖此举(

A.体现了对纲常名教的维护B.规范了全社会的伦理秩序

C.加强了人才后备队伍建设D.增强了儒学的世俗化趋势

6.唐代中后期,官民葬礼“贵贱既无等差,资产为其损耗”的现象愈演愈烈,政府遂重申唐代前期《开元礼》和《丧葬令》的葬礼要求,并通过制、敕使之具体化,还增加了对内侍官、散试官、幕府官员和庶民葬礼的规定。可见,当时唐朝(

A.礼教和法令开始紧密结合B.适当扩大监察机构权力

C.重视规范和引导社会风气D.促使政治秩序趋于稳定

7.北宋设立街道司,专门负责管理城市里的摊贩。他们通过丈量街道,为商贩规划出可以摆摊的位置,对于流动的或是固定的个体户小商贩甚至免缴课税。这说明北宋(

A.地摊经济成为支柱B.政府财政危机严重

C.商业环境相对宽松D.传统经济政策瓦解

8.大中六年(852)三月,唐宣宗想免除其舅郑光的两税,遭到中书门下的反对,理由是:“据地出税,天下皆同。随户杂徭,久已成例。”这反映了当时(

A.中枢决策体系呈现完善化趋势B.科举制促使土族阶层走向没落

C.赋税征收蕴含一定的公平原则D.两税之外的苛捐杂税项目繁多

9.据记载,宋代乡村居民的职业流向包括参与经商活动、应募参军、出家为僧道等内容,部分乡民在农闲时节兼职商贩、雇工,出现身兼数职的现象。这体现出当时(

A.佛道思想的世俗化B.传统社会结构解体

C.社会流动性的加强D.租佃关系得到发展

10.在元代纂修宋辽金三史过程中,撰述诸臣围绕三个政权的“正统性”问题争论不绝,主要有以下三种意见:

意见一

独尊宋统,仿照《晋书》以宋为正统,以辽金为《载记》。

意见二

以辽金为《北史》,两宋为《宋史》,实际上以宋和辽金为南北朝。

意见三

三国各为正统,三史各自成书。

最后,丞相脱脱采纳了第三种意见。这一决定(

A.强调了传统的华夷之辨B.造成了国家的长期分裂

C.顺应了民族交融的趋势D.反映了汉法治国的策略

11.北京地区出土了大量辽、金时代的农具,计有犁、桦、耘锄、镰、手铲、秭、铡刀、草叉等,门类齐全,其中多种农具与今天北方使用的农具差别不大。这说明辽、金时期(

A.精耕细作模式传承发展B.金属农具得到全面推广

C.手工业与农业联系紧密D.北京地区经济发展最快

12.元朝宫室中除严整规则的建筑群外,还散布着纯蒙古式的帐幕建筑,如“帐殿”“毡殿”。帐殿中帐房和木结构琉璃瓦的殿宇交错分布;室内还装饰有:白石阶基红墙、朱地金龙柱、朱栏、各色琉璃等。元朝宫室建筑体现了(

A.皇帝行营四季迁徙的制度B.城市建设发展迅速

C.汉地传统与蒙古习俗结合D.人文与自然的和谐

13.据史料记载:“殿庐幕次(宋代政治活动中的等待场所),三司官为一幕,枢密院为一幕,两省官为一幕……御史中丞则独设椅子坐于隔门之内”。这表明(

A.御史台是最高行政机构B.武将参政权力被彻底剥夺

C.空间分割体现事权分化D.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浓厚

14.宋徽宗颁布的《政和令格》规定:“品官之家乡村田产得免差科(差役和科敷),一品一百顷,二品九十顷,下至八品二十顷,九品十顷,其格外数悉同编户”。该规定有利于(

A.维护原有的均田制B.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C.促进商品经济发展D.推动户籍制度改革

15.如表为雍正至嘉庆时期部分被批准的奏折,由此可知当时(

内容

出处

奏折1

为(征战准噶尔)沿边口外均应照例添设驿站,以便文移以重军务事

雍正七年(1729年)川陕总督岳钟琪

奏折2

驻藏大臣应每年亲历后藏一带巡查,并将该处防兵就便查察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成都将军鄂辉

奏折3

新疆地方鼓铸乾隆钱二成,嘉庆钱八成,一体行用

嘉庆五年(1800年)阿克苏办事大臣阳春

A.行政体系完备B.边疆治理水平提升

C.君主专制加强D.封建统治危机加剧

16.宋朝年间,来广州贸易的蕃舶常苦飓风,地方政府便开凿内壕,以便船舶避风;每年十月蕃舶归国的时候,广州官员也会设宴为之饯别,以示慰劳。材料表明(

A.唐宋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B.工商业者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C.传统朝贡贸易形式有所变化D.官方积极行动推动外贸发展

17.“绍兴和议”后,宋金在边界地区开设“榷场”作为贸易的场所,双方均设有专官监督贸易并征收榷税,榷场中主要允售商品及禁售商品如下表。这反映出(

政权

主要允售商品

禁售商品

茶、粮米、钟织品、漆器、金银器、外洋船货等,茶、米,麦为大宗

耕牛、兵器、书籍

珍珠、人参、羊、猪、药材等,羊为大宗

马匹、兵器

A.榷场满足了南北贸易需求B.经济交流与政治对峙并存

C.商业意识左右交易与管控D.外贸服务于对奢侈的追求

18.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进行变法革新。次年,司马光借给宋神宗讲解《资治通鉴》的机会,特意表彰“萧规曹随”的典故,并宣扬“道者万世无弊”的理念。这表明朝廷(

A.推崇儒家治国理念B.强化权力的制衡

C.对改革未形成共识D.重视前朝的经验

19.737年,唐朝规定每年诸州贡士人数上州三人,中州二人,下州一人。北方除陇右、河东两道的下州比例较高外,其余各道下州占比均低于20%;而南方除江南东、西两道,其余各道的下州占比均大于50%,黔中、岭南的下州比例达90%以上。由此推知,当时(

A.科举取士存在地域差异B.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

C.社会门第观念受到冲击D.行政区域划分存在弊端

20.宋代除设立居养院等机构外,还有为资助贫穷人家生儿育女而设立的举子仓、举子田、慈幼庄,为平民提供低价药品而设立的和剂局、惠民局,为收治患病囚犯而设立的病囚院等等。这些机构的设置旨在(

A.践行儒家仁政理念B.维护封建纲常礼教

C.完善社会救济制度D.转变政府主要职能

21.图1、图2可用于说明,当时(

A.中日两国都实行中央集权制B.唐王朝注重传播中华优秀文化

C.日本的建筑技术源自于中国D.唐文化对周边国家具有吸引力

22.宋代文书除手抄外,也推广“摹印颁行”“镂版宣布”。朝廷文书经递铺、邮驿机构下达到州郡,期间各个流通环节均需备案在册。地方收文后要登记编号、归档保存。这些做法(

A.表明活字印刷术成为主流B.导致权力分割过细的局面

C.加强了对地方的监控节制D.体现了崇文抑武治国理念

23.下表内容是清代江南进士的社会成分,由此可知清代江南地区(

清代江南进士的社会成分

人数

直系三代出高级科名或相应官职

直系三代仅出低级科名

直系三代未出科名但生活于城市

直系三代未出功名且生活于市镇

直系三代未出功名且生活于农村

来自城市/市镇/农村

402

279(74%)

89(22%)

8(2%)

1

1

城市324(83.5%)市镇50(12.9%)

农村14(3.6%)

(14人不详)

——资料来源:整理自顾廷龙主编《清代朱卷集成》第3—91册。A.科举制促进乡村社会流动的作用减弱B.科举考试中沿用了明朝的南北卷制度

C.商品经济发展推动江南乡村社会转型D.清代乡村教育已走向世俗化和平民化

2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十六国的名号多是继承中原王朝的国号;辽宋夏金时期,辽人以轩辕氏、炎帝后裔自居。这表明(

A.尊宗敬祖的思想被各族认可B.华夏认同具有统一的内驱力

C.民族关系逐渐走向平等开放D.民族交流交融是时代的主流

25.两宋时,中枢政治运作通常以君主朝堂听政形式进行。但南宋宁宗常不临朝,重用史弥远为宰相并长期兼任枢密长官,文书奏状多直达于史弥远,时人评价道“知有私室而不知有公朝”。由此可以推知,宋宁宗时期(

A.变革制度有效抑制武将势力B.权相专横改变政务处理机制

C.君主权力受到冲击渐趋弱化D.权力集中有效提高行政效率

26.宋初官方强调文武二途并无偏倚。如朝廷置枢密院,与中书门下“对持文武二柄”,又设置文、武两种仪式彰显“威加海内”之功德。这说明北宋时期的中央政府(

A.并未实行重文轻武政策B.治国方略经历一定调整

C.统治政策发生剧烈变动D.受到藩镇势力严重威胁

广东高考历史序号第5题汇总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相应答案发布在公众号,欢迎参照,你做对了吗?

一、单选题

1.在明代,庶民袖小衣短,“去地五寸”;生员袖大衣长,“去地一寸”,体现斯文之气,且其服饰颜色和制式内含“比德于玉”“规言矩行”等意。这反映了当时

A.儒家思想规范社会生活B.科举制度限制社会流动

C.社会等级结构日益固化D.市民文化突破礼制限定

2.清代从广州出口的瓷器中、除了江西、浙江的名窑产品外,还有广东、福建专门烧制的贸易瓷。广州等地有的瓷窑还聘请来自欧洲的画师,负责在瓷坯上绘制欧风图像。这种现象反映当时

A.广州处于中外交流的前沿B.出口瓷器产自官营手工作坊

C.西方艺术在中国颇受欢迎D.重农抑商政策受到明显削弱

3.如表为学者整理的14-17世纪中国米价的变化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期间

每公石平均价格(公分银)

每公斤银所能购得之米(公石)

14世纪后半期

17.19

58.17

16世纪前半期

20.19

49.52

16世纪后半期

23.00

43.48

17世纪前半期

32.19

31.07

A.大米产量持续上升B.农业的多种经营兴盛

C.白银的购买力下降D.长途和大额贸易发展

4.明太祖曾以通俗文风亲自编订《大诰》,收录了236个案例(判例),颁之郡县,规定“每里置塾,聚徒教颂”,强令全体臣民讲读遵守,并将这些案例“撮其要略,附载于律(《大明律》)”。这些举措(

A.有利于法律向社会基层普及B.以加强中央集权为首要目的

C.推动了中华法系的正式确立D.进一步推动了律令的儒家化

5.17世纪,晋商开辟了从福建武夷山向北出发,穿过蒙古地带,经由西伯利亚往欧亚大陆腹地的万里茶道。茶道沿线的码头、镖局、客栈、饭庄、货场、会馆、骡马舟船、搬运行帮、票号蓬勃发展。这表明,万里茶道的开通(

A.导致了晋商对万里茶道的垄断B.打破了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

C.推动了跨国贸易产业链的发展D.见证了中俄间友好交往的历史

6.明代内阁大臣长期以皇帝直接任命为主。明神宗万历十九年(1591年),吏部尚书陆光祖上疏,主张今后阁臣人选悉由廷推。自此,由部院大臣与科道官员会同推举人选、奏请皇帝点用成为入阁定制。这一变化使得(

A.中央行政中枢发生转移B.决策效率出现迟滞问题

C.部门斗争逐渐趋于和缓D.皇权受到一定程度制约

7.明朝中后期,笑话文学广为流行。有人认为“笑能疗腐”“心孔塞者,吾能笑之使达”“无所不可,道在戏谑”,冯梦龙甚至在《广笑府序》中拿尧舜、汤武、老子、佛祖、孔子等人开玩笑。这反映了当时(

A.儒学面临严重挑战B.社会环境相对安定

C.文学娱乐功能为主D.世俗文化得到发展

8.明朝徽商大贾黄汴撰写《一统路程图记》,是现存最早的商旅交通指南。书中序言提到:因有“水陆路程之设”,遂使“天下仕者知立于朝,耕者知耕于野,商贾知藏于市,行旅知出于途”。该书的撰写(

A.深受耕读传家理念影响B.反映出长途贩运的兴盛

C.试图打破四民分业现实D.体现出交通状况的改善

9.乾隆四十四年,刑部议定“既有定例,则用例不用律”。若案件没有相应的条例依照,则用“比照法”去“比引科断”,例如“奴婢诽谤家长,比依骂家长律,绞”。这一规定体现出,清代(

A.人身依附关系加强B.法律判决有随意性

C.定例具有最高权威D.司法实践律例并用

10.《天工开物》在列举了各种油料植物出油率后,还说明以上只是大致情况,“其他未穷究试验,与夫一方已试而他方未知者,尚有待云。”这(

A.与近代科学的精神相契合B.开启了“中学西渐”的进程

C.源于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型D.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11.清代中期,皇帝对某些文书的递呈方式作出了严格规定:“在京各部院之折,必令堂官亲递。如系自奏之折,贝勒以下,皆令亲递;惟亲王、郡王,准遭官代递。文武大臣年逾六十岁者,亦准代递。”这表明当时(

A.文书的保密性受到重视B.以孝治国理念得以彰显

C.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D.特权阶层受到政府优待

12.“铁店里婆娘会打钉”“纺织娘叫不得女工头”“络纬常通夜,抛梭直到晚”“货郎儿,背着柜子遥街串,鼓儿摇得欢。生意虽小,件件都全”,类似的唱词在明清俗曲中屡见不鲜。据此可知,当时(

A.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B.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

C.商业发展影响社会风气D.政府调整重农抑商政策

13.据史料记载,清初的广州“凡矶围堤岸,皆种荔枝、龙眼,或有弃稻田以种者。田每亩,荔枝可二十本,龙眼倍之”……与其他珍奇特产,大量输往外地。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小农经济已经瓦解B.农业技术取得突破

C.重农抑商政策松动D.商品经济日益发展

14.清朝盛行“幕僚制度”,即地方官员可以自聘僚属辅佐处理衙署事务。幕僚不属于官员编制,亦无正式薪俸,惟受主官聘金。这些人熟悉刑名、钱粮等衙署事务,精于对各种民生事务的处理。由此可知,这种制度(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提高地方行政管理水平

C.减少了吏治腐败现象D.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分化

15.洪仁玕在《资政新篇》讲到学习西方时呼吁“扩充其制,精巧其技,因时制宜,度势行法”,倡言“乘此有为之日,奋为中地倡”,“与番人并雄”。这一主张(

A.体现农民政权性质B.渗透强烈的忧患意识

C.顺应中体西用潮流D.推进中国近代化进程

16.自先秦到明清,乡村社会秩序和社会管理离不开乡贤阶层。他们是乡绅中的良绅,常常也是宗族长,既能维持乡村社会的礼仪和秩序,也可以代表民众向州县官进言。由此可见,古代乡贤阶层(

A.取代了地方行政官员B.有利于强化基层治理

C.推动了民主政治发展D.完善了地方监察机制

17.明清时期在画作交易领域存在“中间人”或“代理人”,他们在画家和主顾之间充当中介和担保人的角色,晚明书画家詹景凤曾记载,当时中间人一般收取画作售价的百分之十作为酬金,类似盐商这类主顾可能给得更高一些。这反映了当时(

A.画家社会地位显著提高B.文化世俗化的不断发展

C.社会结构受到严重冲击D.政府文化政策相对宽松

18.杂字书是明清时期采辑生活中常用字汇编而成的识字读物,多由无名塾师编撰,流传广泛。《山东庄农日用杂字》提及:人生天地间,庄农最为先,要记日用帐,先把杂字观;《妇女杂字》中有:劝尔妇女,识字为先,居家度日,务要淑贤。这反映了当时(

A.学术文化重心下移B.崇实致用的思想观念

C.社会阶层流动加强D.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

19.元曲中有很多有关体育方面的记载,下表摘录的是元曲中描写马球运动和蹴鞠运动的场景。这可以用来说明(

材料

出处

蹴鞠场中,鸣珂巷里,南北驰名,寰中可意。……款侧金莲,微那(挪)玉体,唐裙轻荡,绣带斜飘,舞袖低垂。

关汉卿《越调·斗鹌鹑·蹴鞠》

款款的骤龙驹,轻轻的探身躯,杓棒起,月轮孤,彩落,晓星疏。

无名氏《阀阅舞射柳蕤丸记》

A.艺术创作提升女性社会地位B.体育运动丰富了文学创作题材

C.女性形象在文学作品中涌现D.元曲作品具有浪漫主义的特色

20.明朝自永乐年间开始,统治者对其他民族前来归附之人赐封官职,没有姓氏者赐予汉族姓氏,这些人成为明朝时期独特的“达官”群体。此外还在官职授予、俸禄供养以及生活赏赐等方面,给与他们优于汉族官员的待遇。这一做法有利于(

A.提升少数民族地位B.稳定地方社会秩序

C.开发边疆落后地区D.促进民族之间融合

21.宋朝新建,天下尚四分五裂。宋太祖制定战略方针,开展了削平诸政权的统一战争。963年出兵两湖,964年平定后蜀,971年平定南汉,974年平定南唐,978年平定福建,979年最后攻下北汉。宋太祖采取这一战略次序旨在(

A.防止党项威胁北部边防B.避免统一南方前与辽冲突

C.与辽争夺南方富庶之地D.控制南方的水陆交通要道

22.顾炎武曾说:“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据此可知,顾炎武(

A.抨击儒道融合的现象B.反对心学的虚浮学风

C.否定孔孟的权威地位D.批评八股取士的弊端

23.据统计,我国从1840年到1861年期间写成的有关世界历史地理的书籍有22种,其中徐继畲的《瀛寰志略》“甫经付梓,即腾谤议”,史策先说《瀛寰志略》“张外夷之气焰,损中国之威灵”,李慈铭攻击《瀛寰志略》“轻信夷书,动辄铺张扬厉”。这说明鸦片战争后中国(

A.先进知识分子掀起对外学习热潮B.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逐渐加深

C.思想从封闭走向开放的程度有限D.守旧思想阻碍洋务运动深入开展

24.明清时期,嘉兴县属的新塍镇、大张圩诸市镇所产之丝绸,不向嘉兴府城集中,而是运往附近吴江县的盛泽镇。嘉兴府最大的市镇——濮院镇,以濮䌷、沈绸著名,这类产品一部分直接运往外地,一部分运往盛泽镇。这说明江南市镇(

A.经济发展具有独立性B.出现跨区长途贸易

C.繁荣的程度超越县城D.自由雇佣劳动盛行

25.江西省多山,粤闽农民素善耕山,至江西承佃者十居五六,“始则向田主佃田,饵以现银数两,名曰退价,又曰顶耕,必令业主写立退字付执。……继则多贪退价,将田私佃他人。竞有以一主之田,分佃至数十人,甚至任意典卖”。这反映了明清时期(

A.政府对土地的交易管理严格B.粤闽地区人地矛盾突出

C.土地租佣关系的流动性增强D.跨地区经济活动成主流

26.明代中期归有光在江南地区担任长兴知县时,发现按照该县户口记录,从弘治元年(1488年)到嘉靖元年(1522年),这个商业高度繁荣的县城流失了20%的人口,且未添加一个人丁,女性也只占人口的20%。这种现象反映明朝中期(

A.长期战乱导致人口大锐减B.社会治理与经济发展脱节

C.苛捐杂税刺激人口的逃亡D.商业繁荣下的人员大迁徙

广东高考历史序号第6题汇总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相应答案发布在公众号,欢迎参照,你做对了吗?

一、单选题

1.鸦片战争后的半个世纪里,洋纱输入最多的是产棉稀少的华南、西南地区,而江南地区输入洋纱要少得多,上海附近的松江地区土布店收购土布时声明“掺和洋纱,概不收买”。这说明当时

A.自然经济解体的程度沿海超过内地

B.上海尚未成为对外贸易中心

C.洋纱排挤土纱进程受制于原料成本

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

2.如表反映二人争论的问题是

1889年张之洞与李鸿章的争论

主张

张之洞

储铁宜急,勘路宜缓……前六七年积款积铁,后三四年兴工修造(铁路)……岂有地球之上独中华之铁皆是弃物?

李鸿章

筹划开矿,炼成铁条(钢轨),器款甚巨,岂能各省同开?……日本铁路日增,至今工料皆用土产,惟钢轨等项仍购西洋。

A.洋务运动要不要借鉴明治维新B.兴办炼铁业可否举借外债

C.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孰重孰轻D.修筑铁路与炼铁孰先孰后

3.1894年夏,中日关系恶化,朝廷选帅备战。淮系刘铭传为首选,李鸿章五次电请刘铭传,终是“和局可成,病重不出”;朝廷次选湘系刘锦棠,但遭李鸿章拒绝;8月下旬朝廷任命淮系的叶志超为帅,前敌诸将不服,旁观者也感慨:“可笑之至!”据此可推知(

A.清朝国力的衰微B.派系之争殃及国家安危

C.李鸿章专权恣肆D.将帅矛盾埋下失败隐患

4.读鸦片战争前后上海、汉口两地行会类型构成表,如表反映出晚清时期(

1840年前的构成

1840—1911年的构成

总数

同业者

%

同乡者

%

总数

同业者

%

同乡者

%

上海

21

15

70

6

30

71

69

97

2

3

汉口

20

10

50

10

50

71

67

94

4

6

(说明:表中“同业者”指因同种行业关系组成的行会;“同乡者”指因乡谊关系组成的行会)

A.工商业中近代化因素增长B.民族资产阶级已走向成熟

C.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加快D.列强势力由沿海深入内地

5.清末云贵总督李经羲贴告示通告盐价加价,咨议局认为增税累民,关系税法,不交局议违背局章,要求总督取消告示。李经羲不理,咨议局再次要求取消,并决定停止会议,若不能取消,则全体辞职,并告知资政院。材料体现了(

A.咨议局有效地抵制了督抚的侵权行为B.清末新政维护了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

C.咨议局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D.立法机关对行政机关的制约

6.下表为1858—1866年中外部分条约文本所用的法定文字情况统计。

年份

条约

条约文本所用的法定文字

1858年

中英《天津条约》

英文

1858年

中法《天津条约》

法文

1861年

中德《通商条约》

德文、法文

1863年

中荷《天津条约》

荷兰文

1866年

中意《通商条约》

中文、意大利文

据此可推知(

A.《万国公法》在士人中风行B.同文馆的建立应实务所需

C.中体西用的局限得以突破D.瓜分危机刺激了民族觉醒

7.清朝末年,西方外交圈广泛流传着一个故事:英国阿美士德使团曾赠送嘉庆皇帝一面凸透镜,但清廷上下都不认识此物,认为英国人企图通过这个凸透镜窥视朝廷隐秘,决定将其打碎埋掉。实际上,英国使团赠送的礼物并无凸透镜,清朝宫廷中也藏有各种天文观察仪器。这个故事的流传反映出(

A.清朝君臣的愚昧B.西方社会对中国的偏见

C.中西文化的冲突D.西方殖民者的侵略野心

8.下表为某学者关于太平天国治下苏南农村社会经济秩序的量化评估表(部分)。据此可知(

郡名评估项

苏州

常州

松江

太仓

总分

7

合理、适度、适当地处理业佃关系和租佃事务以保障地租

1

1

1

1

4

8

捐费、杂税名目、额度限制在民众可承受范围内

1

1

1

1

4

9

扶植和保护民间商业,市镇商业经济有所起色

5

3

1

4

13

10

社会经济政略--以贯之,未有反复,安民后未见“打贡”害民

4

2

1

3

10

11

乡民积极响应。按时交粮纳税,未见抗粮抗粗暴动

1

1

3

1

6

12

未见地主团练襄助清军反攻之事

3

1

1

4

9

13

设治建政时间较长、统治时间在三年以上

5

4

1

3

13

总分

44

30

22

39

135

注:得分按与评估项符合程度划为五等:一为失败(最差),1分;二为比较失败(较差),2分;三为及格,3分;四为比较成功(良好),4分;五为成功(优秀),5分。

A.太平天国的基层治理能力不足B.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呈现地区性差异

C.汉族地主官僚的势力迅速膨胀D.太平天国运动瓦解了清朝统治秩序

9.1874年,日军兴兵侵华,左宗棠一方面指出“整理水师”“监造轮船”的必要性;同时,强调沿海民间武装“渔团”是“自卫身家”“御外侮”的组织,反对清政府内部屡起的裁撤渔团的动议。这表明左宗棠(

A.偏重靠民间力量抗击侵略B.清醒地认识到西方的先进性

C.主张“海防”重于“塞防”D.注重构建兵民联合御敌体系

10.晚清时期,地方督抚不设属官。曾国藩、李鸿章等出于地方军务需要,自设善后、厘金等局,招募官员、幕友入局办事形成幕府,幕府逐渐掌握了部分军事权、财政权和人事权,实际上行使省一级政权的职能。这一现象(

A.遏制了列强侵略的势头B.反映了晚清政治的现代化

C.推动了科举制度的变革D.体现了政治权力结构变动

11.有学者在论及近代中国某一事件时曾用了这样一则比喻:“马体牛用。让马去犁地,让牛去奔跑。”并补充说,“他们一直认为中国的文化与体制是最优秀的,只不过船不坚炮不利罢了。”该学者在此(

A.批评了清廷的封闭保守B.指出了洋务新政的局限

C.剖析了维新变法的根源D.讽刺了尊孔复古的荒谬

12.陕甘总督左宗棠认为,“(甘肃)地当西陲冲要,南北界连藩服荒服。汉蒙回番杂处,其间谣俗异宜,习尚各别”。在左宗棠努力下,1875年,陕西与甘肃实行了分省取士,甘肃乡试录取名额规定为40名,而之前对此并无具体规定。这反映了(

A.清朝地方权力结构的变化B.政府对甘肃重新定位

C.洋务运动培养人才的需要D.西南边疆危机的加深

13.19世纪70年代,左宗棠收复新疆的经费主要由朝廷向各省摊派,称为“协饷”。自行征收和管理厘金的东南省份是摊派重点,拖欠协饷的省份事后被朝廷勒令偿还左宗案的国内外贷款。这说明(

A.财政支持决定了西征成败B.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同时并存

C.清政府财政收入大幅减少D.东南省份与中央的矛盾被激化

14.据史料:“国藩从郭嵩焘、江忠源议,以东南阻水,敌得掠民船,瞬息百里,官军无可邀截,军行反有阻梗。乃驻衡州造船、练水勇,计成师而后出。下游则金陵为敌都,扬州亦为敌据。”与此记载关联的重大历史事件(

A.导致清政府中央权力的下移B.间接引发了太平天国运动

C.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D.推动开眼看世界思潮兴起

15.商务印书馆于1907年出版的《日本法规大全》(80册)是清末官方第一次完整引进的外国法规,其发行得到社会追捧,对清宋新政预备立宪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这表明当时(

A.民主法治已成为民众共识B.政治变革推进了新学传播

C.改良思潮引领了社会主流D.专制制度受到了广泛冲击

16.当太平天国将帅发现洋枪洋炮的威力后,多方求购并仿造西方武器,延揽洋人采购军火、培养将士、参予军事。英国人哈利在太平天国供职四年,为太平天国招募外国志愿军,采办军火,组织教练军。据此可知,太平天国运动(

A.得到了英国的大力支持B.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

C.具有进步的历史新趋向D.尚未认清外国侵略本质

17.1862年,安徽巡抚唐训方发布《兴办屯垦告示》募民垦荒,并规定“如有外来客民,情愿领田耕种……一体借与牛力、籽种”。这主要是因为当地(

A.经商风气冲击重农思想B.农民大量前往上海谋生

C.屡经战乱人口大量减少D.实业浪潮改变就业结构

18.19世纪50年代,挂洋旗的轮船经常在江南的城市与上海之间运送丝绸和现金等。1864至1865年,两江总督李鸿章关闭了杭州、苏州和上海之间的外国轮船航运。李鸿章此举,主要是基于(

A.太平天国控制了江南B.近代中国工业化取得成效

C.列强破坏了条约关系D.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需要

19.雍正曾说道:“盖天下之人,有不必强同者。五方风气不齐,习尚因之有异,如满洲长于骑射,汉人长于文章,西北之人果决有余,东南之人颖慧较胜,非惟不必强同,实可以相济为理者也。至若言语嗜好,服食起居,从俗从宜,各得其适。”由此可见,清朝(

A.实现了边疆内地一体化治理B.秉持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C.民族政策促进了民族间交融D.开创了边疆地区管理新模式

20.19世纪80年代,晚清官员张佩纶曾指出,“太公、管子所以富齐之法,盖以工商补农事之不足。今置缉织器械为末务,国家不相讲求,名曰重农贵粟,而仓储田政亦听之民间,甚可惜也。”由此可知张佩纶(

A.主张从传统政策寻求富国出路B.强调重农抑商政策应与时俱进

C.已认识到洋务运动的困境所在D.揭示了学习西方科技的重要性

21.有学者研究发现:魏源的《海国图志》于1842年首次刻印,到1852年仅有2个版本,1866年后被翻印,至1902年国内共有14个版本;徐继畬的《瀛寰志略》于1848年首次刊印,到1866年后才被翻印,此后多至18个版本。这一现象说明,19世纪40—60年代(

A.西学还没有受到普遍关注B.西学的传播渠道得以拓展

C.中华文化遭受到西学冲击D.学习西方成为清政府共识

22.1874年底,荷兰公使向清政府提出,由该国出面在中国沿海设立救生船只。李鸿章回应,非通商口岸的救生船均应由当地官员管辖,因为“各国所管海面及海口、澳湾、长矶所抱之海并沿海离岸十里均归本国管辖”。据此可知,清政府(

A.用领海理论维护主权B.与列强实现了平等外交

C.形成了对外开放意识D.重视加强近代海防建设

23.19世纪60年代以后,国民逐渐认识到实业教育离不开美术。1902年,清管学大臣张百熙在拟订学堂章程中正式提出“中小学都设有图画课”的问题;1904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格致、图画、手工皆当视为重要科目”。清政府重视美术教育(

A.受到现实主义思潮的影响B.照搬西方实业教育模式

C.顺应了民族工业发展要求D.应对民主革命高涨形势

24.1910年10月,直隶谘议局对总督陈夔龙未经同意奏请续募公债提出质问书,质问所办公债是作为地方公益之用还是充当行政经费之用,但陈夔龙不予理睬,于是谘议局在常年会闭会之后又召开临时会,特提出“陈总督侵权违法案”,呈请资政院核办。这反映出当时(

A.民主政治理念付诸实践B.预备立宪成果斐然

C.督抚权力受到有效制约D.三权分立原则确立

25.1905年,清廷正式下旨立停科举的同时,要求各省于1906年、1909年、1912年举行优贡考试、生员考职和保送举贡,并在1909年按惯例举行拔贡考试。1908年底,为了庆祝宣统即位,还照例开设了举荐孝廉方正特科。这反映出当时(

A.传统观念影响社会转型B.科举制被用于笼络士人

C.统治阶层无意推进改革D.新式教育受到民众抵制

26.广州地区有饭后食用槟榔以消食的传统,其流通模式如下图。19世纪40年代以后广州食用槟榔的习俗逐渐消失,其原因最有可能是(

A.农产品商品化导致饮食习俗的变迁.B.鸦片大量涌入取代槟榔成瘾品地位

C.外贸格局的剧变带来槟榔价格上涨D.太平天国兴起导致槟榔运输的阻隔

广东高考历史序号第7题汇总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相应答案发布在公众号,欢迎参照,你做对了吗?

一、单选题

1.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认为,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孙中山旨在

A.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B.宣传“均贫富”的政治理想

C.为联合苏俄提供政策依据D.主张社会革命解决民生问题

2.清末《游学译编》上刊登的《劝同乡父老遣子弟航洋游学书》云:“向之极可慕恋之科举的虚荣者,今已为蕉梦矣。而出洋学成,量与出身,已见明谕,宦达之路、利禄之路、学问之路、名誉之路,胥于是乎在。”这反映了当时

A.出洋留学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B.落第士人成为官派留学生主要来源

C.新政改革加快了社会结构变动D.科举停废改变了国人的中西体用观

3.为进一步推进近代小学教育,1915年初,袁世凯政府出台多条法令,要求各地按照新的要求开展小学教育,下图漫画创作于此时,画中两人朝着标有“改良私整”的学屋走去,其中一人戴着礼帽,另一人为陪同人员,而私塾内的老先生见此情形,通窗而逃,这反映了(

《私塾教师之恐慌》-马星驰《新闻报》1915年10月18日

A.读书人与政府矛盾激化B.传统教育稳定发展

C.教育变革顺应时代发展D.近代教育转型曲折

4.读如图,以下影像史料所反映的事件表明,当时(

李大钊、孙中山从会场走出的照片,

1924年1月摄于广州

A.马克思主义已被广泛接受B.民族矛盾成为最主要的矛盾

C.反帝反封建成为国共共识D.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领导权

5.1902年,梁启超发表了《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向中国读者介绍了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学说;1905年同盟会评议员朱执信发表了《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比较详细地叙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活动;1919年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可以用来说明(

A.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B.马克思主义受到各阶级的认同

C.中国救亡图存指导思想的变化D.民族资本主义进入黄金发展期

6.1908年,两江总督端方在上海投资创办《舆论日报》,收购《申报》《中外日报》,补贴《上海泰晤士报》《时事报》《神州日报》等民营报纸,并争取到直隶、云贵、江西、安徽等地督抚的资金支持。据此可推知其旨在应对(

A.革命形势的日渐高涨B.阻力重重的维新运动

C.民族经济的迅猛发展D.南北官员的内部论争

7.如表为1894年前新式企业实存资本构成表(资本单位:万元),该构成(

资本类型企业种类

国家资本

外债资本

买办、官僚资本(含股本及增值资本)

一般绅商资本(含股本及增值资本)

实存资本总计

军事工业

931

140

1071

官办民用工业

913

41

954

官督商办工业

1088

587

666

666

3007

商办工业

572

1145

1717

合计

2932

768

1238

1811

6749

占总数%

43.44

44.38

18.34

26.83

100

A.得益于抵制日货运动的推动B.反映了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

C.呈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特征D.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8.1898年,清政府拟定发行国家公债章程,定名“昭信股票”,时过半年,募得白银仅及原定数额的十分之一二,杯水车薪。广东布政使岑春煊总结昭信股票发行失败的教训时说:“伏查泰西强国,皆有国债,其办理妥善,皆交由银行经理,不归地方官吏,日本利清偿妥速,行之有素,故集巨款无难。”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A.晚清政府的中央权威式微B.百姓们思想僵化阻碍认购

C.近代化缺乏相应制度保障D.戊戌变法推动金融业变革

18.下表为20世纪上半叶国文教科书选文情况(部分)。据此可知(

出处

选文(部分)

语体情况

1923年版叶圣陶《新学制初级中学国语教科书》

《大铁椎传》《廉颇蔺相如列传》《荆轲刺秦王》《庄子秋水篇》《最后一课》《天演论导言》《莫尔斯传》

文言文119篇,白话文59篇,文白的比例约为2:1

1935年版叶圣陶、夏丐尊编《国文百八课》

《庄子四则》《杨修之死》《愚公移山》《念奴娇·赤壁怀古》《最后一课》《荷塘月色》《项链》《背影》

文言文58篇,白话文86篇,文白的比例约为2:3

A.编者注重对传统文化的理性继承B.培养实务人才成为社会共识

C.民主与共和的思想逐步深入人心D.文学革命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19.1885年,盛宣怀改组轮船招商局,颁布“用人十条”,取消了招商局内部事务由众商会议协商的条款,规定招商局督办由北洋大臣专派,招商局人事任命、重大公事,皆需向北洋大臣请示。这一改组对轮船招商局的影响是(

A.洋务派的影响力大大增强B.官股所占比例明显上升

C.官商勾结影响了企业效率D.经营管理呈官僚化趋势

20.1905 年,一批广东画家创办《时事画报》,先后出版了近百期,发表了大量反对列强欺压、抨击清政府腐败的图文。据此可见,《时事画报》的办刊主旨是(

A.提高民众文化素养B.宣传民族民主革命

C.促进中外艺术交流D.巩固维新变法成果

21.1920年,在制造业中手工业产值占90.05%,产值约80亿元,到1936年手工业产值占77.96%,产值增加到100亿元。这表明,该时期(

A.近代工业取得较快增长B.军阀割据阻碍民族工业

C.中国成为列强原料产地D.官僚资本主义加速膨胀

22.1919年出版的《孙文学说》中写道:“达文氏发明物种进化之物竞天择原则后,而学者多以为仁义道德皆属虚无,而争竞生存乃为实际……而人类今日之进化已超出物种原则之上矣。”下列主张符合这一观念的是(

A.“建立合众政府”B.“五族共和”

C.“职员乃人民公仆”D.“节制资本”

23.民国初年,人们参政议政热情大为高涨,民主共和思想广为传播,社会舆论空前开放,社会上兴起移风易俗的潮流。恰如列宁1913年在《亚洲的觉醒》一文中所指出的:“现在中国的政治生活沸腾起来了,社会运动和民主主义高潮正在汹涌澎湃地发展。”这一现象说明(

A.三民主义解决了社会问题B.政治变革推动思想解放

C.社会主义成为思想的主流D.民国政党政治获得成功

24.下面是近代某位学者关于“新思潮”的看法,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促进了维新变法B.否定了传统文化

C.体现了理性精神D.脱离了群众基础

25.维新变法时期,维新派提出“富强之基,本诸格致”的思想,并坚持“译书为强国第一义”。1915年创刊的《科学》杂志,主要讨论“中国无科学之原因”“科学与工业”“科学与近世文明”“科学历史之时代”等话题。重视科学思潮的兴起主要由于(

A.西学东渐的深入B.民族工业的发展

C.民族危机的加深D.思想解放的推动

26.有研究认为,19世纪60年代以来,洋务派活跃在晚清政治舞台的几十年间,一直以“中体西用”为号召,其口号在形式上几无变化,只是强调的重点却从“西用”逐渐偏向“中体”。据此可知洋务派(

A.论争对象发生改变B.救亡思路僵化死板

C.改革目的悄然变化D.检讨甲午战败教训

广东高考历史序号第8题汇总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相应答案发布在公众号,欢迎参照,你做对了吗?

一、单选题

1.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当前中国“资产阶级不能充分发展,因之无产阶级也自然不能充分发展,阶级分化不充分的全国人民,皆受制在资本帝国主义,及本国军阀之下,不能不要求经济发展而行向国民革命”,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A.适应国情调整革命策略B.总结经验教训开展武装斗争

C.统一认识促进经济发展D.根据矛盾变化扩大阶级基础

2.1918年,挪威作家易卜生的名作《娜拉》在中国出版,主人公娜拉不甘心做“丈夫的傀儡”而离家出走的行为被称赞为体现了“女性的自觉”,后来鲁迅发表《娜拉走后怎样》,则作如下比喻:“因为如果是一匹小鸟,则笼子里固然不自由,而一出笼门,外面便又有鹰,有猫,以及别的什么东西之类……也诚然是无路可以走。”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A.“小鸟”代表尚未觉醒的女性B.“笼子”是指落后的经济形态

C.“无路”源于君主专制的压迫D.“鹰”等是指社会上的旧势力

3.1928年11月,国民政府公布施行《划分国家收入地方收入标准案》《划分国家支出标准案》,将盐税、关税、印花税、矿税等主要工商税种列为国家收入,而将田赋、契税、营业税等适合地方征收的税种列为地方收入,地方财政困难通过中央转移支付方式予以解决。这些措施的实施(

A.旨在推动民族工业的发展B.最终完成了国民政府的统一

C.解决了中央和地方财政收支平衡的问题D.有利于扭转财权分散于地方的不利局势

4.有一位西南联大的学生回忆说:“我是1938年秋进入联大的。当我一入云南境内,感到愕然的是许多云南人不知有‘蒋委员长’,而只知有‘龙主席’(即云南省主席龙云);他们甚至不用中央币,而只用滇币。”这反映出当时(

A.团结抗战的局面尚未形成B.国民党专制统治已发生动摇

C.国民党内部矛盾日益尖锐D.地方派系影响全国抗战动员

5.中央苏区时期,党和政府通过演讲、贴标语、发传单、演戏等方式宣传动员选举运动,在第三次选举中,选民除了病的、放哨的、坐月子的、外出办货的外,基本都参加了选举,选举参与程度达到80%以上。据此可知(

A.民主选举运动保障了工农的权益B.宣传动员关系选举运动的成败

C.中央苏区民众选出了自己的政府D.中央苏区的民主建设有所发展

6.民国初年,海港检疫在若干港口进行,并附属于各地海关税务司。1930年,全国海港检疫管理处成立,并在九一八事变前,先后接收筹办上海、厦门、汕头、牛庄、安东、汉口、天津、大沽、秦皇岛九处海港检疫所。这一变化反映出(

A.疫病传播途径被彻底阻断B.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

C.中央政府的权威有所强化D.关税自主运动初见成效

7.20世纪30年代,有学者到山西一所中学讲学,讲完后学生们纷纷向学者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中国革命应当由哪一个阶级领导?”“民族资产阶级是革命的还是反革命的”。这反映出当时(

A.国民革命的影响B.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C.民族危机的加剧D.民众爱国热情高涨

8.1920年陈独秀在《上海厚生纱厂湖南女工问题》中论及:“倘然仍旧走欧、美、日本人的错路,前途遍地荆棘。”后又论及“我以为即在最近的将来,不但封建主义要让共和,就是共和也要让社会主义……”陈独秀的言论(

A.表明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性质发生变化B.体现国人对西方价值观的失望

C.强调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时机已然成熟D.反映了社会主流思潮的新变化

9.1914-1916年中国工人联合罢工事件表

时间

事件

1914

上海招商局、太古、怡和3个轮船公司的中国海员为要求增加工资,举行总同盟罢工

1915

苏州丝织业工人为争取合法权益,举行全行业同盟罢工

1916

北京等地为支援天津法租界工人大罢工而举行罢工

由此可知,该时期工人运动(

A.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B.为革命转型积蓄力量

C.存在全国性统一领导D.彰显了民族主义色彩

10.20世纪30年代初,根据地政府多次号召群众为红军找医生、找药料,同时采取中药西药相结合的方式缓解药品短缺,还通过动员地方医师、自主培养医生来壮大红军医疗队伍。这些举措(

A.丰富了统一战线的内涵B.有利于反“围剿”斗争开展

C.打破了日军的经济封锁D.立足于提升解放区医疗水平

11.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重新设计官制,逐渐以“公务员”代替“官吏”,并颁布了《公务员任用条例》《公务员考绩法》《公务员恤金条例》《公务员恤金条例施行细则》等法规。由此可见,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A.退休公务员颇受敬重B.文官制度已初具体系

C.公务员素质得到提高D.法治建设的成就突出

12.1923年,北京大学校庆期间,有学生社团进行了一次民意测量,参加者有学生752人,还有记者、军人等255人。调查结果显示,信仰社会主义(包括无政府主义、工团主义及马克思国际共产主义)者人数最多,信仰三民主义者次之。这说明,当时(

A.社会主义有一定的话语权B.国共合作推动国民革命运动

C.社会改造的方案趋于一致D.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社会制度

13.1937年,中外冰箱品牌大打商战,面对德国的奇异、美国的惟是顶好等品牌,国产的北极牌电冰箱在报刊社教:“在中国制造、用中国人工、 用外国技师、她关前来品、定价极低廉”的广告语,热销一时。这反映了(

A.列强经济侵略下国货的积极应对B.中国民众的生活水平总体提升

C.社会传媒与近代生活方式相促进D.近代科技革命促进制造业转型

14.1911年10月15日汉口的《大汉报》假托“中华民国军政府”之名,发出《布告国人书》,主题是“反满复汉”。一日之内就销至两万份,而且“南北各省如苏、浙、皖、赣、湘、闽订阅函电纷至沓来。”这种现象(

A.说明中华民国政府得到群众支持B.反映辛亥革命受到广泛关注

C.可用于研究武昌起义的社会背景D.体现地方政府纷纷对抗清廷

15.1935年3月4日,《红星报》发表社论指出:“我们发扬了运动战的特长,六天之内击败了二十余团敌人,这就说明了只要有正确的军事领导,只要不怕疲劳,勇敢作战,我们就能消灭和战败任何敌人”。材料表明当时(

A.反“围剿”已取得了胜利B.军事路线问题已得到正确解决

C.红军三大主力成功会师D.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已正式确立

16.下图是五四运动爆发后,上海街头悬挂的爱国标语。其中“宁为救国死,毋作亡国奴’’这十个字应当是后人书写或拼接上的(一、字竟然出乎竿上,二、其时有风,而字却平展),图片选自中国历史博物馆编的《中国近代史参考图录》,该图片的情况表明(

A.在合理创作基础上可改动史料B.经改动的史料不具备研究价值

C.史料内容应仔细辨明后再使用D.史料的选择应注意其出处来源

17.下图所示为1937-1945年陕甘宁边区的粮食产量和粮食征收量。(

(注:1担=50千克)

据图可以推知陕甘宁边区

A.农民为抗战胜利做出贡献B.有效地应对了日军的“囚笼政策”

C.土地改革调动生产积极性D.彻底打破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

18.1927年3月,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先后在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汉口《民国日报》等刊发,引起广泛关注。其目录节选如下:

章题

节题

主要内容

第一章农村革命

第一节农民问题的严重性

考察收获很大,农民问题至为关键

第三节打倒土豪劣绅,一切权力归农会

农会树立政治权威,打击地主阶级

第四节糟得很与好得很

农民运动不可否认,而应充分肯定

第二章革命先锋

第一节“痞子运动”

农民运动惩办土豪劣绅是正当行为

第二节革命先锋

贫农是农民运动的先锋队

——《六大以前——党的历史材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该报告(

A.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B.改变了国民党对农民运动的错误认识

C.明确农民阶级应掌握革命领导权D.回应了共产党内外对农民运动的责难

19.一战后,在陈独秀提出“德先生”与“赛先生”说法的基础上,有人提出,还需要加上“费先生”(Philosophy)或“穆姑娘”(Morality),主张以哲学和道德来补民主与科学的不足,这样才能更为全面地刻画西方现代文明的根本特征。这一认识反映出当时(

A.知识界对西方文明有所反思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C.一战诱发了传统文化的转型D.国人民族民主意识逐渐觉醒

20.武昌起义之后,社会上一度出现了“革命军兴,革命党消”以及各种“毁党”之说。正如同盟会元老的张继所言:“当革命初起,革命党人人欢迎……世局渐定,则觉革命党为害,此殆公例不可逃。”这反映出当时(

A.革命并未唤起民众B.军人赢得民心向背

C.社会阶层分化加剧D.革命目的已经实现

21.1937年7月19日,国民政府代表在与苏联代表会谈中表示:“中国是日本进攻的首当其冲的目标,而苏联则是第二个。”国民政府代表作出此番表示意在(

A.请求苏联调解中日矛盾B.争取苏联援助中国抗战

C.防止日军侵占中国东北D.促成美、英、苏合作抗日

22.1927年8月20日,毛泽东在给中央的信中提出:“我们不应再打国民党的旗子了。我们应高高打出共产党的旗子……国民党的旗帜己成军阀旗子,只有共产党旗子才是人民的旗子。”这表明毛泽东(

A.民主革命思想的最终形成B.已经探索出了新的革命道路

C.强调重视军队和政权建设D.主张以工农运动为工作中心

广东高考历史序号第9题汇总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相应答案发布在公众号,欢迎参照,你做对了吗?

一、单选题

1.对于毛泽东的重庆之行,民主人士柳亚子赋诗称颂为“弥天大勇”。重庆《大公报》发表社评说:“毛先生能够惠然肯来,其本身就是一件大喜事。”这反映了当时

A.国共力量对比出现逆转B.民主党派认同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

C.国家重建成为国人共识D.民族矛盾的上升推动国共走向和谈

2.1946年6月,中共中央致电各军区负责人说:“观察近日形势,蒋介石准备大打,恐难挽回。我军必须战胜蒋军进攻,争取和平前途。”因此中共中央向解放区军民发出的号召是:

A.“武装自卫” B.“向敌后发展”C. “救亡图存”D. “解放全中国”

3.1945年7月,黄炎培先生向毛泽东询问如何才能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以及“人亡政息”的周期律。毛泽东回答说:“我们已经找到新路……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团结全国人民取得抗战胜利B.倡导建立国统区的第二条战线

C.自我革命和从严治党的决心D.善于学习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4.1956年,英国援引“例外程序”对中国取消了橡胶禁运,日本随之也援引“例外程序”向中国扩大输出项目。至1957年7月,向中国放宽贸易的国家已有英国、比利时、西德、法国和日本等国,但美国仍宣布单独禁止对中国的一切贸易。这表明当时(

A.美国的国际地位日渐衰落B.中国积极融入世界市场

C.美对华经济封锁难以持续D.中欧结束长期冷战状态

5.近年来国际史学界重新界定了二战的起点,其中有观点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始于亚洲,反法西斯战争始于中国抗战。这一变化表明(

A.中国抗战的意义得到了重新认识B.九一八事变是二战开始的标志

C.二战经历了由局部到全球的过程D.中国战场是反法西斯的主战场

6.湘鄂西、赣南、闽西等根据地在开展武装斗争时逐渐形成一套战略战术,该战略战术着眼于“消灭敌人有生力量”,集中兵力、各个歼灭,“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在运动中发现敌军弱点,速战速决。这一战略战术意在(

A.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B.赢得反“围剿”斗争的胜利

C.配合正面战场的抗战D.推进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

7.1947年,毛泽东在十二月会议上提交的报告中阐明了党的政治纲领:“联合工农兵学商各被压迫阶级、各人民团体、各民主党派、各少数民族、各地华侨和其他爱国分子,组成民族统一战线,打倒蒋介石独裁政府,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这一纲领(

A.体现了新民主主义原则B.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延续

C.推动了战略反攻的开展D.为党工作中心的转移做好了准备

8.20世纪50、60年代,相对于中国传统之于妇女德容工言须“温柔”“贤淑”的弱女子性别规范,出现了“铁姑娘”的称呼,如图1、2所示,展现了“铁姑娘”参加生产建设的场景。“铁姑娘”的称呼反映了(

A.社会主义改造对劳动力需求巨大B.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发展

C.广大妇女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D.传统的性别分工彻底颠覆

9.1939年,八路军制药厂“倚山打洞做车间,上山挖药谋原料”,不到三个月时间,制药厂就用简单的工具生产出多种片剂、中成药丸以及药棉、纱布等卫生材料,仅西药就生产约七十种药物,某些药物纯度达97%,能与德国产品相比。这(

A.捍卫了工农苏维埃政权B.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

C.增强了军民抗战的信心D.提升了传统中医学的理论水平

10.1950年,根据全国公粮调拨计划,湖南省运粮司令部协调工商、税务、铁路、公安等部门,发动民船联运社和航业公司,将大量的死角粮、难运粮有序调运出来,在保证本省供给的同时,也有力支援了两广、华东、华北、西北等地。这(

A.有利于新生政权的巩固B.恢复了千疮百孔的国民经济

C.加速了抗美援朝的胜利D.反映了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11.1940年4月17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关于将赈款全部拨充边区难民纺织工厂作资金的呈文》指出:“(该厂)所得盈余部分留作扩大营业,部分提作赈济。”同年7月23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就庆环公路以工代赈问题发出训令,强调:“从速兴筑,以利灾民而便盐运”这表明,陕甘宁边区的难民救助(

A.反映了“三三制”实施成果B.以深化土地改革为目标

C.与边区经济建设紧密结合D.体现了持久抗战的决心

12.1946年中国共产党提供3000余石麦籽给太行山区农民。有群众说(方言):“咱正寻思没有麦籽的困难,八路军就给群众散麦籽,八路军就知道老百姓心里事,不是这一下,麦田就按不上。”“你看这刚打了个反,顽固打的向老百姓要咧,这个是给老百姓咧。”中国共产党的这一做法有利于(

A.调动农民抗战的热情B.促进土地革命的开展

C.加快党的工作重心转移D.扭转国共力量的对比

13.如表,新中国成立初期迎来了第一次建交高潮。据此可知(

A.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B.求同存异外交方针得到初步实践

C.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已宣告失败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强调平等互利

14.1938年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说,“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帮助的。”报告反映出中国共产党(

A.否定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口号B.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争取广泛的支持

C.以马克思主义的视角来看待历史遗产D.从文化遗产中找到了抗战胜利的道路

15.如图为1950年1—5月上海市私营商店申请歇业情况(资料来源:《经济周报》,1950年第11卷第12期,第4页)。这一现象表明

单位:家(

A.私营商店歇业导致市场混乱B.私营商店歇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上海亟须调整商业经济政策D.上海优化经济产业结构成效明显

16.下表为北岳、太行等五个抗日根据地农村各阶层户数及其所占土地比例调查表(单位:%),表明当时(

阶层

地主

富农

中农

贫农

雇农

其他

户数

抗战前

3.6

7.2

28.4

54.0

5.0

1.8

减租后

2.4

6.7

38.0

47.0

2.5

3.4

土地

抗战前

29.5

21.0

29.5

19.0

0.8

0.2

减租后

13.5

17.5

42.5

22.5

0.6

3.4

A.中华苏维埃政权得以巩固B.革命统一战线发展壮大

C.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消亡D.农村阶级关系趋向缓和

17.1950年代初,美国策动对中国的贸易及物资管制,东南亚华侨冒险向国内引种了橡胶等被禁运的战略作物,周恩来称此举“比带回金子更宝贵”。1959 年,“厦门华侨热带作物试验场”成立,华侨引种工作将主要精力放到引种高产粮油作物上。据此可知(

A.我国外交转向良性运转B.民间力量瓦解了对华禁运

C.国家中心工作发生转移D.厦门经济特区的雏形初现

18.1930年代,台湾地区稻米产量大幅增产,但当时人均稻米消费量却比1910年代减少了23.1%。粮食不足部分,当地居民主要以番薯代替。这一状况说明,当时台湾地区(

A.大力支持全民族抗战B.受限于工业化进程缓慢

C.受制于特殊的政治状况D.遭到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

19.1925年,由新学生社女社员发起、以工农妇女为主体的革命妇女团体“广东妇女解放协会”在广州成立。至1926年,仅一年时间,全省就有海丰、顺德、新会、梅县等10多个县市相继成立了分会,有会员2000余人。广东妇女解放协会的创建(

A.得益于北伐战争的胜利推进B.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C.践行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精神D.改变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

20.1919年7-8月,毛泽东在《民众的大联合》一文中写道:“旌旗南向,过黄河而到长江,黄浦汉皋,屡演活剧,洞庭闽水,更起高潮。天地为之昭苏,奸邪为之辟易。咳!我们知道了!我们觉醒了!”与此直接相关的重大事件是(

A.新文化运动开展B.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C.巴黎和会的召开D.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

广东高考历史序号第10题汇总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相应答案发布在公众号,欢迎参照,你做对了吗?

一、单选题

1.1957年创办于广州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在新中国外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周恩来指出:“一年两次的广交会是在我们被封锁的情况下不得已搞的我们只好请人家进来看。”由此可知,广交会的创办

A.扩展了与外部世界的交流渠道B.强化了与苏联的经贸联系

C.突破了计划经济对外贸的束缚D.加速了不结盟运动的进程

2.1954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会议,周恩来汇报参加日内瓦会议和出访印度、缅甸情况时,毛泽东指出:“门要关死已经不可能了,而且很有一种有利的局势,需要我们走出去。缓和国际紧张局势,不同制度的国家可以和平相处。”这说明

A.国内建设需要调整“一边倒”政策

B.支持民族解放运动提升中国影响力

C.“求同存异”促进亚非各国了解中国

D.不结盟运动兴起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3.我国1978到1984年新增加的1798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约有2/3来自农民。1984年,全社会购买力中,农民占到52.5%。这是因为(

A.乡镇企业改变了农村经济结构B.城乡一体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C.市场经济体制已波及农村地区D.城乡经济体制改革不均衡发展

4.1978年我国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为1:2.4,至1984年这一比例变为1:1.70。这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A.区域发展不平衡得到改善B.城镇职工收入水平逐渐下降

C.国民经济比例进一步失调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5.抗美援朝时期,各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纷纷以村寨、聚居点为单位,订立爱国公约,内容包括宣传动员、增产捐献、拥军优属、团结互助等。这说明抗美援朝(

A.推动了一五计划的开展B.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促进了民族团结与认同D.冲击了美国的霸权主义

6.1954年,中国对亚非新兴国家不再采用“原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帝国主义附庸国”“资本主义国家”等称呼,而是改用如表所示的称呼。

中国对亚非新兴国家的新称呼

项目

新称呼

新称呼的标准

第一类

“东方国家”“亚非国家”

地理位置

第二类

“独立自主国”“半独立自主国”

国家主权独立程度

第三类

“中间国家”“中立国家”“第三世界集团”

同冷战中两大阵营的关系

上述调整(

A.顺应了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B.推动了社会主义阵营的扩大

C.构建了利于和平发展的外交话语D.提升了不结盟运动的影响力

7.20世纪70年代初,铁道兵指战员和铁路工程建设人员克服重重困难,相继建成成昆铁路、湘黔铁路、襄渝铁路。此外,贵州六盘水、四川宝鼎山等大型煤矿,甘肃刘家峡、湖北丹江口等水电站纷纷在建或建成。这些成就取得的主要原因在于(

A.科学技术的突破B.国民经济布局的优化

C.全面整顿的推行D.国家战略决策的调整

8.广东作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入境旅游接待大省,牢牢占据着接待国际入境人次和国际旅游外汇收入的“第一把交椅”。后来逐渐呈现出向西部地区扩散的趋势,形成了一种以广东为基地向全国其他省区辐射发散的态势。这可以用来说明(

A.我国对外开放力度增强B.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

C.外汇收入保持高速增长D.旅游业是广东支柱产业

9.1953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部分高校的设置情况

类别

数量

占比(%)

工业院校

38

21%

师范院校

31

17%

农林院校

29

16%

医药院校

29

16%

由此可知,这一举措意在(

A.形成完整教育体系B.助推科研队伍建设

C.均衡高等教育类别D.适应国家发展战略

10.1985年,邓小平在会见缅甸总理时说:“我们过去曾说过建立‘一条线’的反霸统一战线,现在不搞那些……国际上一切和平力量都是我们的朋友,谁搞霸权主义,我们就反对谁,也不搞集团政治,不依附于任何集团。”这表明中国(

A.积极投身不结盟运动B.重点巩固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

C.适时地调整外交政策D.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11.2017年,山东泰安市人大常委会就《泰山生态保护条例》作出说明:“最初这部法规的题目是《泰山管理条例》……更改为《泰山生态保护条例》……不仅限于对泰山自然环境资源的保护,还包括文化文物、人文历史等方面。”这一法规的出台(

A.遵循文物古迹保护的真实性原则B.反映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成就

C.有助于提升自然遗产的经济效益D.强化了文化遗产保护的法治屏障

18.1951年1月,全国对外贸易管理会议召开,贸易部确定了采取“以易货为主”的对外贸易方针。随后,贸易部按出口货的重要程度,将出口货分成三类:甲类出口货与重要的进口货交换;乙类出口货与次要的进口货交换;丙类出口货则或换货或卖瑞士法郎。这一做法意在(

A.调整国民经济的结构B.宣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提高新中国的国际地位D.打破西方对华经济封锁

19.1951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全国农业互助合作会议,明确提出发展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政策,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把农民“组织起来”,以克服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至1952年底,互助组已发展到802.6万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到3600多个。这一运动(

A.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进行B.将农业纳入计划经济的轨道

C.确立了集体经济的优势地位D.激发了农民生产建设的热情

20.下图是1952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农民依照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扶持的原则,开展农业互助的场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A.农业落后局面基本改变B.土地性质发生根本变革

C.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D.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

21.1984年10月,邓小平指出:“西方政治家要清楚……现在世界上占总人口四分之三的地区是发展中国家,还谈不上是重要市场。世界市场的扩大,如果只在发达国家中间兜圈子,那是很有限度的。”在此,邓小平旨在强调(

A.中国要重点向第三世界开放B.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

C.中国的对外开放有利于世界D.西方面临严重的市场问题

22.1957年2月,中央明确指出“在群众中广泛地开展储蓄运动,是减轻市场供应紧张的重要方法之一”。这是为了(

A.促进生产资料的生产B.保障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

C.宣扬社会主义新风尚D.完成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

广东高考历史序号第11题汇总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相应答案发布在公众号,欢迎参照,你做对了吗?

一、单选题

4.如图反映出,当时两河流域(

A.出现了中央集权国家B.出现了阶级分化现象

C.建立了君主专制制度D.建立了众多城市国家

5.有观点认为,中世纪晚期西欧领地国家向税收国家转变的过程中,君主税权不断扩张而地方领主征税权逐渐衰落,围绕税收的政治实体和行政机构得以发展并表现为专门化的趋向,为近代国家形成奠定了制度基础。据此可知(

A.税权的转移强化了中央集权B.君权强化促进近代国家形成

C.农奴和自由农民向领主缴税D.税收专门化瓦解了庄园经济

6.在中世纪后期的英格兰,伪造“王赐特许状”的现象日益加剧,修道院、大学和城市都是造伪的主体。国王权衡得失后接纳了已有的伪造特许状,并着手建立政府档案体系、完善相关司法制度来遏制伪造特许状行为。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英格兰(

A.王权强化得到广泛认可B.教会垄断文化技术资源

C.大学创造力受到了限制D.城市摆脱国王谋求自治

7.在古罗马庞贝城,到处都能看到众多的广告遗迹。如竞选广告“请投菲尔穆斯一票!弗斯科与维库拉谨此”;宣传角斗士表演的广告“英雄,斯拉申塞拉杜斯,你能打动姑娘们的芳心”;还有租房子的广告、公共建筑物的铭文广告等。这反映出庞贝城(

A.民主政治的发达B.商业环境的开放

C.奴隶制度的繁荣D.社会生活的丰富

8.古埃及人称方尖碑为“tekhen”,意即高耸,碑的四面有表现国王功绩的图文,一般成双成对地立于神庙入口的两侧。他们认为,方尖碑尖端是早晨从东方地平线升起的太阳射出的光芒最先触及的地方,即太阳神初升以后的第一处栖息场所。据此可知(

A.埃及王权与神权开始结合B.古埃及制定了第一部太阳历

C.方尖碑彰显法老至上权威D.建筑的艺术成就领先于世界

9.公元前287年,经过长期斗争后,平民出身的霍腾西阿被任命为罗马独裁官,平民在法律上取得了政治、社会上的权利和经济方面的部分权利,小农经济得以恢复和维持。这种局面(

A.有利于稳固罗马城邦统治B.导致贵族根本利益受损

C.推动平民独裁统治的建立D.确保了平民与贵族平等

10.为进行探究性学习,某校历史兴趣小组搜集到一幅世界古代史地图

该兴趣小组探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农耕世界的拓展B.人类文明的起源

C.多元一体的格局D.印欧民族的迁移

11.一般而言,中世纪的西欧,商人如果不加入行会就不得在本城经商。13世纪时,西欧行会最普遍、最发达的是在一些一万多人口的中等城市,而在对外贸易较为发达的口岸大城市,行会却并不普遍。这说明当时的西欧行会(

A.具有垄断贸易特征B.代表小生产者利益

C.鼓励开展海外探险D.充当基层自治机构

12.《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如果一个人租用一头牛,租期为1年,他应该将‘拉犁臂’公牛的租金4石大麦称出。他要向牛的主人称出3石大麦作为‘拉两边’的公牛的租金。”这说明(

A.古巴比伦农耕经济普遍B.该规定加剧了社会矛盾

C.两河流域商业贸易繁荣D.农业生产方式发生变革

13.位于地中海南岸的尼罗河三角洲气候炎热,服饰以亚麻为主;而居地中海北岸的古希腊气候较冷,羊毛服饰占据主流。亚历山大东征后,埃及的妇女也穿羊毛披肩,希腊人的穿戴中波斯、埃及的服饰元素也较为普遍。这说明(

A.地中海阳隔导致南北两岸文化差异B.碰撞促进了区域间文化的交流

C.亚历山大东征促进埃及文明的进步D.亚历山大推行希腊化成效突出

14.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在“蛮族”日耳曼人的入侵下灭亡,帝国的大批土地、城市、建筑、文物被毁。基督教教会及时适应社会变化并与“蛮族”社会相结合,基本上保留着帝国以来教会所具有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力量。因此(

A.西欧社会逐渐进入“黑暗时代”B.基督教会成为蛮族社会的支配者

C.欧洲人成为基督教的忠实信徒D.教会对罗马文化传承起特殊作用

15.在苏萨的一次盛大奢华的结婚典礼上,亚历山大郑重宣布马其顿人与亚洲女子结婚,可以享受免税权利。他带头同波斯国王大流士的女儿斯塔提拉结了婚,许多马其顿的将领也娶了波斯显贵的女儿,亚历山大还亲自给新娘新郎馈赠礼物以示鼓励。这一做法有利于(

A.控制连接亚欧的商路和东西方贸易B.沿袭北非地区传统文明

C.促进亚欧内陆民族的分布产生变化D.推动希腊文化中心东移

16.1070年,来自法国的诺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国,成为英国国王。1086年威廉召集所有等级的领主和贵族成了“索尔兹伯里誓约”,规定所有封建领主不论等级都必须向国王效忠,且国王是土地的最高拥有者。该誓约(

A.促使英国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B.强化了领主和附庸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C.有利于王权的加强和英国国力的提升

D.导致英国陷入长期的割据和混战状态

广东高考历史序号第12题汇总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相应答案发布在公众号,欢迎参照,你做对了吗?

一、单选题

1.15世纪下半叶,德国艺术家逐渐减少了从圣徒中选择创作主题。骑士、商队、城市市场、大学生活、士兵行军和野营等场景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作品中。这反映德国

A.理性主义的产生B.人文主义的兴起

C.宗教改革的开始D.浪漫主义的发展

2.17世纪的荷兰画家作品中经常呈现如下场景。整齐的城市、房舍、家具,妻子和儿女们的漂亮服饰,宴会上盛大的排场,海员的英勇,商业的辉煌以及穿梭于各大洋上的荷兰商船。这反映了当时荷兰

A.海外贸易丰富了艺术题材B.浪漫主义艺术风靡一时

C.商业公司垄断新航路贸易D.启蒙运动塑造社会风貌

3.如图是16世纪至19世纪初的某贸易航线图。据此判断甲乙航线船只运送的主要物品(

A.甲:手工制品 乙:贵金属B.甲:丝绸、瓷器 乙:白银

C.甲:贵金属 乙:手工制品D.甲:白银 乙:丝绸、瓷器

4.查士丁尼一世编订了《罗马民法大全》,该法提出“没有任何事物比皇帝陛下更高贵和神圣”,明确了皇帝拥有的包括国家主权、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等在内的各项至高权力,承认教会法庭的地位和承认奴隶制的存在。这表明,当时罗马法(

A.确立了法律至上的原则B.是维护阶级统治的工具

C.形成了完整的法律体系D.调整了社会的各种关系

5.18世纪以来,西欧“潘趣酒文化”盛行。贵族喜欢参加潘趣酒会,用定制于中国、绘有十三行等中国元素图案的巨型潘趣碗(下图),将调制好的酒分享给同伴并送上祝福。“潘趣酒文化”的盛行反映了(

A.西欧殖民范围不断扩大B.明清对外贸易繁荣兴盛

C.启蒙思想得以广泛传播D.中西文化的交流与杂糅

6.下图是1506年在德国流传甚广的一幅著名木刻画,该画生动地描绘了巴西“食人族”的行为。该画的流传说明(

A.宗教权威遭遇严重冲击B.商业印刷依托先进技术支持

C.欧洲殖民活动日渐盛行D.文明多元特性得到有效彰显

7.黑格尔指出:“阿拉伯人之获知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这件事具有这样的历史意义:最初乃是通过这条道路,西方才知悉了亚里士多德。对亚里士多德作品的译注和亚里士多德的章句的汇编,对西方各国,成了哲学的源泉。”黑格尔重在强调,阿拉伯人(

A.保存了希腊的古典文化B.推动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C.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D.创造了辉煌的哲学成果

8.1551年,都铎王朝时期,英国王室敕令中特意强调,禁止演员在未经君主或枢密院明确许可的情况下进行演出;同时,在政府的着力治理下,剧本内容向世俗化方向发展。以上现象(

A.意味着世俗王权开始高于教权B.压制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

C.促进英国进入议会君主制时期D.适应了民族国家形成的需要

9.1530 年,法国国王建立了王家学院,网罗专门人才,专研希腊等语言;后来,在批准印刷希腊文书籍的同时,又强令在官方文书中使用法语。这反映出(

A.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B.古代希腊文化的先进性

C.人文主义在法国的扩展D.法国资产阶级的开放性

10.在7—9世纪的拜占庭帝国,随着斯拉夫人、阿拉伯人在境内大量定居,斯拉夫人习惯法、罗马—拜占庭法以及伊斯兰教法相互影响,出现了《农业法》《海商法》等一批新法律。这(

A.完善了封建庄园自治体制B.着眼于用市民法代替万民法

C.催生了《罗马民法大全》D.有利于提高帝国的治理水平

11.如表所示是欧洲七国东印度公司的经营状况。这些公司的兴衰反映出(

建立国家

成立与解散时间

存续时长(年)

英国

1600~1874年

274

荷兰

1602~1799年

197

丹麦

1616~1729年

113

葡萄牙

1616~1633年

17

法国

1664~1794年

130

瑞典

1731~1813年

82

奥地利

1775~1785年

10

A.英国的工业优势B.股份制的普及化

C.激烈的殖民争夺D.自由主义的观念

12.1282年,英国国王决定为服役的贵族支付工资,却遭到了贵族们的强烈反对。1317年,阿伦德尔伯爵与国王签订了服役合同,带领100名骑兵戍卫北方边境,报酬是3000英镑。1322年所有为国王作战的领主都领取了王室的酬劳。材料反映了英国(

A.维护封臣的权益B.加速对外侵略

C.世俗君权的加强D.民族国家形成

13.16世纪,法国思想家博丹主张国家内部必须存在某种绝对的、至高无上的权力,即“主权”,并指出只有当主权得到普遍承认时,一个国家才算是真正建立起来。这主张(

A.强化了绝对君主制B.反映了工业资产阶级的政治诉求

C.体现了人民主权论D.要求突破中世纪的政治结构框架

14.关于《人权宣言》的思想来源,有以下若干观点。据此可被认定的结论是(

德国学者耶利内克

认为人权宣言以美国的各州宪法的权利法案为蓝本,甚至基本上是抄袭北美各州权利法案而来的。

法国学者布特米

认为人权宣言是法国的文本,是法国原创的,源于欧陆的18世纪精神。

中国学术界

没有共识,但确定宣言确实采用了18世纪的启蒙学说和自然权论。

A.法德两国学者阶级立场明显对立B.关于宣言思想来源史学界视角多元化

C.中国学者的观点已成为学界共识D.布特米的观点民族情感强烈最不可信

15.《欧洲中世纪史》一书中提到:“无论如何,中世纪都不是一个沉睡的、可怕的时代,而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文中的变化包括(

A.经济发展和城邦国家出现B.城市兴起和市民阶层产生

C.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出现D.教权削弱和宗教改革开始

16.有学者研究发现,17世纪英国革命时期,王党和议会两个阵营在社会结构方面没有太大区别,即双方队伍中都有贵族,有乡绅,也有富商和小商人,还有小土地所有者和手工工匠,又有佃农,甚至各社会集团在两个阵营中所占的比例也大体相当。这一发现有助于(

A.整体认识英国革命和政体建设B.说明商人的政治要求最激进

C.颠覆史学界对英国革命的认识D.论证经济基础决定政治诉求

17.10-12世纪的学者非常欢迎来自阿拉伯世界的文明成果,但14-15世纪的欧洲学者则出现抵制阿拉伯文化的倾向,如彼特拉克对阿拉伯诗歌就多有批评。这种变化反映出(

A.地中海原有贸易地位的衰落B.外来文化成为文艺复兴动力

C.欧洲自身文化竞争力的提升D.政治交锋逐渐取代思想交流

18.西方考古学家在印度发现了“阿育王石柱”,石柱上有阿育王的诏谕:“今后每年地方官必来朝拜,因为这是无上正遍知出生圣地。特谕减免蓝毗尼地区税赋,仅缴收入的八分之一”。该石柱上还刻有贵霜帝国、笈多帝国的铭文。材料可直接用于研究(

A.西方的殖民历史B.古印度帝国的治理

C.印度教文化的传播D.笈多帝国的对外扩张

19.在17至19世纪的西方文化市场上,通俗喜剧、俗语小说、民间歌谣、大众启蒙读物等都迅速发展起来。不论是温和派还是激进派的启蒙思想家,都通过民族现代语言和通俗媒介方式,宣传新思想、新观念。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文学(

A.强化了近代民族和国家的认同感

B.促使人们开始关注社会现实问题

C.奠定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理论基础

D.反映了追求个性解放的时代要求

20.罗马帝国统治时期,帝国境内主要道路有372 条,总长度8.5万公里。公路的每一段有精确的里程碑,主干道每隔五六英里就有一个驿站,常年供养着 40匹马。这些举措(

A.进一步扩大了统治基础B.强化了帝国的对外扩张

C.加速了帝国罗马化进程D.实现了对地方有效控制

21.以下为某历史研究者绘制的示意图(下图)。该研究者试图解释(

A.人文主义精神为何出现B.近代民族国家如何产生

C.资本主义萌芽如何发生D.西欧封建社会为何形成

22.13至14世纪时,西欧普通的骑士逐渐走向贫困化,无钱购置装备的骑士只能去租用盔甲。由于需要的人很多,社会上还出现了向骑士出租盔甲的商铺和商人。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专制王权被削弱B.封建庄园的衰落

C.民族国家的形成D.手工工场的发展

23.下图是中世纪一个庄园的图解,庄园是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图解反映出西欧封建庄园的特点是(

中世纪庄园图解

A.自给自足B.商品经济C.封君封臣D.城市自治

24.近代,西方体育思想兴起。例如,马丁路德认为人的身体是上帝给予的,应保持身体的健康。卢梭提出“健康和体力日益增进……是达到身心共同发展的途径。”这表明(

A.机器大工业推动大众体育思想的形成B.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助推了思想解放

C.近代体育竞技精神是宗教改革的产物D.体育健康理念是西方人文思想的核心

25.欧洲中古时代晚期,港口城市从远洋贸易中获取巨利,由于跨海远程运输风险巨大,且集中投入巨大资金的需求和长期的耽搁、等待,使这些海运城市中的商人逐渐发展了以银行贷款作为基础的信用制度以及分摊风险的保险制度。这两个经济制度(

A.避免了远洋贸易的风险B.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

C.引发了西欧的价格革命D.迟滞了欧洲殖民扩张的进程

26.16世纪左右,机械物件成为欧洲对外关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欧洲国家给奥斯曼苏丹的礼品中有大量定制钟表,利玛窦在北京也利用地球仪等吸引士大夫的注意。这反映出(

A.欧洲手工业生产已领先世界B.工业革命推动精密机械制造

C.技术促使欧洲占据发展先机D.欧洲利用航路进行商品倾销

广东高考历史序号第13题汇总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相应答案发布在公众号,欢迎参照,你做对了吗?

一、单选题

1.1873年5月,法兰西共和国总统梯也尔对君主派议员说:“你们不要弄错,民众绝大多数都站在共和国一边。”君主派议员占优势的议会随后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梯也尔被迫辞职。这反映了

A.巴黎公社的政治影响B.主权在民观念的淡化

C.代议制度的曲折发展D.三权分立体制的确立

2.18世纪后期英国机器费用昂贵,工厂主想方设法让工人尽可能多干活。原来在工作中习以为常的唱歌、打瞌睡、喝酒、嬉戏等行为一概被禁止。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机器出现使工业结构发生根本变革

B.生产方式的转变推动了社会分化

C.蒸汽时代手工工人的生活境遇恶化

D.物价上涨制约了工业革命的发展

3.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以后,出现了农业的革命。英国乡村里的许多人变成雇佣劳动者,哪里有工作或工资较高,他们便往哪里去,他们随时可以找到工作。材料反映了

A.君主立宪制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生B.农业革命为工业革命提供了重要条件

C.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改变了农村面貌D.欧洲地区已具工业革命条件

4.有英国学者指出,整个中世纪,当英国国王力量虚弱或国王尚未成年时,就会出现更多的贵族控制下的官僚政府;当国王强大时,就会出现国王个人控制下的王室政府,但在16世纪这种循环被打破了。这一变化的背景是,16世纪英国(

A.成为主权强大的民族国家B.国王权力不断受到限制

C.新兴资产阶级的力量壮大D.封建庄园经济走向崩溃

5.长期以来英国社会主流文化推崇诚实、忠诚、尊重权威,但是19世纪以来的主流文化则强调创造力、进取奋斗、通过为社会提供服务提升人生价值。这一变化反映了英国(

A.人文主义思想得以弘扬B.民主代议制的发展完善

C.社会阶层出现新的分化D.社会转型推动思想解放

6.18世纪,法国经营时尚物品的商人们对流苏、丝带、花朵等饰件进行创造性发挥,使得服饰的种类、色彩、质地空前多样,他们还采用橱窗展示、模特推广等营销方式传播时尚,其中的佼佼者甚至成为“王后的御用时尚商”,一时间宫廷时尚成为社会风尚。上述现象(

A.冲击了传统的社会等级B.标志着理性主义应运而生

C.提高了商人的政治地位D.显示出工业革命迅猛发展

7.16世纪初,米开朗琪罗在为罗马西斯廷教堂创作的系列壁画《上帝创世》《创造夏娃》《创造亚当》中,把上帝描绘成一位身着白袍、长着白色长发和长髯的睿智老者形象。这体现了(

A.人文主义的影响B.神学束缚的摆脱

C.理性主义的流行D.宗教改革的兴起

8.1861年,弗吉尼亚地区南部邦联部队的李将军关于取消作战的原因,他曾向妻子解释道:“我虽希望麻疹衰退,但它仍在士兵中间流行。婴儿的症状轻微,但成人的症状严重,身体易受到其他感染。雨水连绵、除帐篷外别无遮蔽物加重了这种疾病。上述所有弊端,终结了我们的努力。”这表明(

A.美国南北双方矛盾缓和B.联邦政府击败分裂势力

C.疾病传播影响战争进程D.将领重视士兵生命健康

9.英国约克郡一名老工人回忆其在19世纪30年代时的生活时说:“远离自己的家乡,仅有两种可供消闲的去处,即教堂、小礼拜堂抑或是酒馆。前者很少开放,后者很少关闭;前者毫无吸引力,后者极具吸引力。”这可以用来说明(

A.宗教改革摧毁了教会束缚B.工业革命损害了民众健康

C.自由主义推动了经济发展D.工业社会带来了精神困境

10.16世纪中期,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一世任命具有新教思想的神职人员为主教,支持马丁·路德新教思想在瑞典传播,出台法令开展教会财产世俗化运动,还聘用德意志专家为顾问,改革国家行政机构,强化国家议会的政治协商作用。这些举措主要是为了(

A.传播新教思想B.强化世俗王权

C.培育民族观念D.建立议会政治

11.19世纪的伦敦共爆发过四次大型的霍乱。某学者注意到,由某几家水务公司供水的地区的死亡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他在1849年发表的一篇关于霍乱传播模式的文章中提出了水传播疾病的理论。由此可见,19世纪伦敦霍乱的流行(

A.导致伦敦的城市人口急剧下降B.促进了传染病研究的跨区域合作

C.凸显了城市化急速发展的恶果D.是实现工业化必然要付出的代价

12.1603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在马六甲伏击了葡萄牙船只,并将此船连同货物一起拍卖。葡萄牙将此事上诉欧洲海事法庭。格劳秀斯撰写了《论捕获法》为荷兰辩护,指出葡萄牙阻止正当的海上商业活动,进而损害了在东印度的各国商人利益。据此可知(

A.国际法维护了各国利益B.马尼拉大帆船航线受到冲击

C.旧的国际秩序受到挑战D.亚洲成为欧洲列强争夺焦点

13.18世纪,英国涌现出许多休闲城镇。下表为不同时期舒兹伯利居民的就业结构表。这说明当时(

1700-1775年舒兹伯利镇居民的就业结构

1700-1725(%)

1750-1775(%)

皮革业

18.1

9.9

纺织业

9.5

5.7

服务、专业人员

4.5

8.5

休闲部门人员

19.9

35.7

有闲阶层

7

18.4

A.重商主义影响深远B.民众就业观念突变

C.中间阶层日益壮大D.贫富差距逐渐扩大

14.工业革命初期,机器生产弱化了手工劳动,工人失业增多,引发了破坏机器以反抗企业主的“卢德运动”。19世纪40年代后随着机器日益变得复杂,工厂对懂得操作机器的技能工人需求增多,工人收入也随之增长,工人不再反抗机器。这种变化说明(

A.技术的进步一定程度缓和阶级矛盾B.工人运动推动了技术的变革

C.社会结构变化受技术影响并不明显D.电气时代工人生活得到改善

15.面对一系列公共卫生问题的日益显现,1848年英国政府颁布《公众健康法》,提出建立卫生管理机构,1867年又制定新的《防疫法》,组建以实验室研究为主的研究体系。这些措施(

A.未能解决工业革命导致的社会问题B.形成了完善的国家卫生防疫体系

C.推动了公共卫生管理科学化法治化D.引发了公众对防疫问题松懈心理

16.德国著名哲学家赫尔德(1744-1803)曾在其著作《论认知与感觉》中写道,“如果一个人能够描绘出他的热情与情感、他的梦想与思维方式的最深刻、最独特的基础,那该是多么棒的一部小说啊!”这一观点(

A.重视人的个性和发展B.要求摆脱权威和专制

C.论证民主革命合法性D.顺应民族主义的潮流

17.目前能找到的最早的两个关于北美奴隶制的法律实践的记录如下表

1

1640年,弗吉尼亚三名契约劳工移民一起逃离种植园被捕,其中的两名欧洲白人被判延长劳役,黑人约翰·庞奇被判终身为奴。

2

1653年,弗吉尼亚黑人契约劳工移民约翰·卡索起诉黑人雇主,以契约到期为由拒绝继续服务。但因未能出示契约原件,历经多轮诉讼,最终于1655年被判终身为奴。

据表可知

A.当地司法背离普通法传统B.北美劳动奴役的起始时间

C.黑人的人权意识逐渐觉醒D.劳力需求刺激奴隶制发展

18.1807年11月,德意志地区威斯特法伦王国颁布宪法,宣称“吾皇拿破仑……以保障人民幸福……现制定宪法”,强调“一切臣民在法律前一律平等”。次年,巴伐利亚颁布了以威斯特法伦王国宪法为蓝本的宪法。这反映了(

A.现代民法体系逐步形成B.德意志民族意识的觉醒

C.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深远D.欧洲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

25.下表17至18世纪欧洲部分国家重要科技发明统计(单位:项)。据下表可推知,这些科技发明的出现(

国家

数学

物理

化学

天文学

地学

生物医学

英国

17

20

17

18

8

36

法国

26

14

15

16

10

9

德国

7

5

12

8

5

5

西班牙

0

0

2

0

0

1

荷兰

0

5

2

2

0

1

A.标志了近代科学体系的建立B.受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C.推动了理性主义的迅速发展D.得益于技术革命的推动

26.下图是1914年部分国家接受外国投资总额的情况,从图中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他国投资意愿B.资本输出重点是掠夺亚非拉

C.美国经济自主权面临着严峻挑战D.外国投资压制落后国家发展

广东高考历史序号第14题汇总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相应答案发布在公众号,欢迎参照,你做对了吗?

一、单选题

1.如图漫画可用来说明当时美国

A.货币贬值已缓解了经济危机B.经济模式改弦易辙势在必行

C.社会保障制度已经建立D.国家干预政策初见成效

2.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包含一些大多数国家的宪法均不涉及的内容。例如关税,商业,铁路,邮政和电报等,关于个人权利却只字未提,这反映了德国

A.帝国结构的松散性B.对外政策的扩张性

C.资本主义的保守性D.君主制度的脆弱性

3.“启蒙运动不是革命运动,甚至不是政治性的运动,它是由一群学者、作家、艺术家和历史学家推动的。这些知识分子相信,一旦理性与教育变得普及,迷信和无知自然会消弭于无形,人民也就不会相信神迹或君权神授这类的胡说八道”。由此可知,这一运动(

A.不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B.建立了人人平等的理性社会

C.反对宗教信仰主张民主政治D.意在教化大众实现民智启迪

4.18世纪后期,法国城市居民有了独立获悉公共事件的新渠道,那就是观点鲜明、话题性十足的小册子。1787年一共发行了217种,1788年发行了819种,到1789年至少发行了3305种。由此可知,这些“小册子”的发行(

A.进一步丰富启蒙思想内涵B.打破了天主教会的思想束缚

C.为大革命准备了思想条件D.鼓舞人民开展民族独立斗争

5.一战后,美国推出新的外交政策“威尔逊主义”,强调公开外交、公海自由、贸易自由、民族自决、建立国际联盟等。“威尔逊主义”的提出(

A.促进了一战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B.推动了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

C.反映了美国主导战后世界秩序的倾向D.缓和了西方列强之间紧张的国际关系

6.1819年,印度官方报纸上刊登了一封署名“英国人维伦邦”的来信,强调印度古代医神檀梵陀利的文献中记载了牛痘接种法。印度地方官员用梵文写了一首关于牛痘接种的短诗,且故意写在旧纸上,称其来自印度古代文献。上述行为(

A.弘扬了印度的传统医学成果B.弥合了殖民地和宗主国的矛盾

C.减小了牛痘接种法的传播阻力D.说明亚洲的觉醒已较为深入

7.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一批技术熟练的工人,被称为“工人贵族”,他们大约占工人阶级的15%,工资是非熟练工人的两倍。这一现象(

A.凸显了科技进步的意义B.缓和了两大阶级的矛盾

C.扩大了社会的贫富差距D.丰富了工人运动的形式

8.墨西哥实行传统的“比较优势”战略,出口原材料,进口制成品。美国成为其投资和贸易的主要来源。到1910年庆祝其独立战争爆发100周年时,许多观察家认为墨西哥正向长期的繁荣迈进。但就在这一年,墨西哥爆发一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据此可知,墨西哥无法长治久安的原因是(

A.反对殖民者斗争不彻底B.美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C.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D.依赖性经济增长模式

9.1895年,英属圭亚那与委内瑞拉发生边界纠纷,美国趁机插手,出面干涉。英国被迫让步,同意成立有美国人参与的仲裁法庭,以解决边界纠纷。这一现象表明(

A.美国扩张自身势力范围B.世界殖民体系渐趋瓦解

C.拉美民族解放运动高涨D.英国丧失殖民霸主地位

10.有学者将部分近代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特色归纳为下表,据此推断,表中①②③分别是(

国家

特色

坚持“原则民主”与“程序民主”并重,建立起地域与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

淘汰了绝对君主制,开创了兼有民主制、贵族制、君主制三大要素的新政体。

“主权在民”取代了“主权在君”,通过对平等的执着追求,彻底摧毁了封建制度。

A.英、日、德B.意、俄、英C.美、德、法D.美、英、法

11.1863年11月,丹麦新宪法无视各国达成的伦敦协定书,将德意志的什列斯维希合并到丹麦王国。此后不到一年时间里,德意志各地爆发了数百次民众集会;普奥政府也对丹麦发出“最后通牒”;英、法两国也公开反对丹麦宪法。由此可知,丹麦王国的举动客观上(

A.凸显了帝国主义的侵略诉求B.促成了法德两国的和解

C.违背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D.加速了德意志统一进程

12.1784年,瓦特制成新式蒸汽机。瓦特的第一个客户是阿克莱特的纺织厂,纺织厂用蒸汽机来泵取瀑布的水到浆轮上;第二个客户是威尔金森的钢铁厂,蒸汽机被用来控制风箱以保持熔炉空气的恒定供给。到1815年,英国已拥有几千台新式蒸汽机。由此推知(

A.工业革命开始于棉纺织业B.蒸汽动力适应了经济发展

C.英国普遍建立了工厂制度D.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

13.有学者就一战期间各国媒体的宣传指出:整个战争中一个最惊人的事情就是一个政府很容易用近代技术使人民相信谎话,尽管这个民族是有理智的,是有自由主义和民主化背景的。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

A.战争摧毁了民主和自由主义B.近代技术助推了歪曲的宣传

C.群众意志决定了战争的进程D.媒体宣传促进民族主义兴起

广东高考历史序号第15题汇总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相应答案发布在公众号,欢迎参照,你做对了吗?

一、单选题

1.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苏联大力发展中等技术教育,到1927年俄罗斯联邦就有672所中等技术学校。此外还成立工农速成班,招收未受过中等教育的工人和青年农民。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适应工业化建设的需要B.促进中等技术教育普及

C.完善新经济政策D.冲破西方技术封锁

2.列宁曾指出:“只要我们还生活在一个小农国家里,资本主义在俄国就有比共产主义更牢固的经济基础。......我们还没有挖掉资本主义的老根,还没有铲除国内敌人的基础。”“挖掉资本主义的老根”的办法有

A.通过工业化以改变阶级结构B.发展军事工业提升国防实力

C.实行家庭经营促进农业发展D.恢复市场作用增强经济活力

3.据统计,1824~1848年,墨西哥曾发生约250次军事政变,更换了31个总统;玻利维亚在独立后的70年中发生了60次暴动或政变,其中有6个总统被杀;秘鲁在1829年至1845年的16年间就更换了12个总统;委内瑞拉在1830~ 1900年发生了50次暴动,其中有12次推翻了原有的政权。导致这些现象出现的共同因素是(

A.启蒙思想的传播B.不同种族的矛盾

C.美国的门罗主义D.考迪罗独裁统治

4.1925年苏联粮食收购计划降低了2亿普特,结果工业投资就降低了4亿卢布,工业发展速度随之降低。1926年,苏联粮食丰收,出口数量扩大,工业增长速度也随之提高。这反映出,当时苏联(

A.经济政策调整非常频繁B.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C.工业发展过于依赖农业D.受到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

5.在1929—1945年间,苏联共与217个外国公司签订过技术援助协定,其中美国公司139个,德国公司33个,英国公司10个,法国、意大利公司各9个。对此斯大林说:“在苏联大约有三分之二的大型工业企业是由美国帮助建设或提供援助的。”这说明(

A.大萧条期间西方加强了对苏经济交流B.国际协作提升了苏联工业化建设水平

C.美苏加强合作以应对法西斯主义的威胁D.苏联工业化建设离不开西方国家的支持

6.1917年墨西哥宪法改变了此前的政策,明确规定“国家有权分割大地产,发展小所有制,发展农业”。1917—1940年,共分配土地6300万英亩,约144万印第安人和印欧混血农民受益。这些现象反映当时(

A.西班牙的殖民统治遭遇强烈抗拒B.规模经营模式超越了生产力水平

C.考迪罗制度残余受到新政权打击D.种族歧视的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

7.如表为一战期间交战国军需品的生产量(单位:百万吨),其中的变化反映出当时(

1914年8月

1914年9月

1917年

协约国

同盟国

协约国

同盟国

协约国

同盟国

生铁

22

22

16

25

50

15

19

21

16

25

58

16

394

331

346

255

851

340

A.经济发展越来越快B.战争时间越来越长

C.战争规模越来越大D.军备竞赛愈演愈烈

8.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却出现了无家可归者数量激增、老旧住房年久失修以及房价和租金居高不下等现象,以至于纽约市政府在2013年声称:“当前我们的保障性住房短缺已进入危机状态”。出现这一现象是由于(

A.社会稳定促进人口增长B.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

C.美国经济出现了“滞胀”D.自由主义的再次兴起

9.1916 年初,列宁指出社会主义革命是在一切战线上,也就是说,在经济和政治的一切问题上进行的一系列的会战。由此可知,列宁旨在(

A.强调资本主义仍然有生命力B.推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C.指出革命的艰巨性和长期性D.主张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10.1913年,列宁在《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中说:“极大的世界风暴的新的发源地已在亚洲出现……发生了土耳其、波斯和中国的革命。我们现在正处在这些风暴以及它们反过来影响欧洲的时代。”“这些风暴”(

A.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B.体现了无产阶级的领导权

C.根源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D.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1.1915年,列宁指出,一部分英国、德国和俄国的社会党人所进行的反战宣传,削弱了本国政府的军事力量;各国群众没有别的生路,只有用革命推翻“自己的”政府;社会党人应为了实现这一目的而利用反动政府在目前这场战争中的困难。列宁的主张(

A.为共产国际指明奋斗方向B.加快了世界大战的进程

C.发展了无产阶级革命学说D.蕴含着民族自决的思想

12.1818年,美国指责英国“企图在拉普拉塔河两岸攫取一个基地或建立殖民地”。1821年,美国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大使抱怨最有价值的出口完全掌握在英国人手里。1822年,英国建议哥伦比亚不要将贸易特惠权给美国;在智利,英国利用海军力量抵制美国在南美西海岸的渗透。上述史实可直接用于研究(

A.柏林会议的影响B.欧洲均势政策

C.考迪罗独裁体制D.美国“门罗宣言”

13.下图是20世纪50年代苏联的宣传画《玉米是粮食的来源》,该漫画表明(

A.农业集体化成果显著B.苏联模式已被彻底打破

C.苏联食品物资的紧缺D.卫国战争具备物质基础

14.1947年,蒙巴顿到达印度后向英国政府建议,将向印度移交政权的时间由1948年提前到1947年。其助手在日记中写道:“假如你处在一个不受欢迎的地位,而又得不到压服那些不欢迎你的人的力量或意志,那么最好的方法是离开。”这说明(

A.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B.英国是主动放弃印度

C.英国的殖民力量仍然强大D.世界殖民体系已崩溃

15.如图漫画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其内容反映出当时英法两国(

A.试图维护捷克的国家利益B.奉行对德妥协的绥靖政策

C.带有浓厚的人道主义情怀D.协同作战共同抗击法西斯

16.1913年至1920年,欧洲制造业产量下降了23%,美国却增长了22%。1920年,美国发电量相当于欧洲的总和,钢产量占世界一半以上,石油产量占世界2/3。据此可推知,当时(

A.美国操纵国联大发横财B.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

C.西欧霸权地位逐渐衰落D.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分化

17.下图为1933年的苏联宣传画,画上配文的译文为“我们将扩大托儿所、儿童教育设施和工厂厨房的建设。劳动妇女是国家生产和公共生活的积极参与者”。此画作表明当时苏联(

A.经济体制改革方向有所调整B.经济建设需求变革社会关系

C.积极应对经济大危机的冲击D.五年计划侧重教育基础设施

本文档完整下载链接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I0CuA7MdJDrObamN1Zlsuw?pwd=2m5f 提取码: 2m5f

璞玉雅藏和田玉官网微信扫码 关注我们

  • 手机咨询13912794059

  • 24小时电话咨询0512-65183307

Copyright © 2012-2023 朝隆合文化传播 版权所有 地址:苏州姑苏区世茂广场南区5幢213-214朝隆合玉器展馆 备案号:苏ICP备16050641号 网站地图